許秋霜
2018年,江蘇省委決定啟動年度綜合考核,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提出的“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要求,引領蘇南、蘇北立足各自實際,將發展重點聚焦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文化建設、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等“六個高質量”。
圍繞新發展理念和“六個高質量”目標,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江蘇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四套高質量監測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將高質量發展質的規定性量化為具體的指標,有力地激發了新決策導向和新政績導向,解決了“動力”問題。同時把原來多個系統條線分頭開展的檢查考核納入其中、統籌進行,督查檢查考核數量從237項壓縮到84項,切實減輕了基層負擔,有效遏制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為基層干部辦實事、解難題留足了時間。綜合考核與日常考核、專項考核、巡視巡察、經濟責任審計等結果有效結合,全面、客觀、動態掌握評價被考核對象的實績實效,把群眾滿意作為剛性要求和評判標尺。
根據省委組織部機關信息化建設“一張網”的總體要求,以《江蘇省年度綜合考核工作規定(試行)》和《江蘇省2018年度綜合考核實施辦法》為主要依據,以“互聯網+考核”理念為引領,積極探索綜合考核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2018年江蘇初步構建了綜合考核信息化平臺,隨著指標體系的調整,綜合考核信息平臺于2019年完成了同步優化,推動綜合考核工作規范高效運轉。
以數據系統化應用助力綜合考核
綜合考核依托綜合考核信息平臺系統性落實和優化指標體系,自平臺上線運行以來,先后納入2018—2020年服務高質量和推進高質量的指標體系、2014—2017年服務高質量指標體系,初步完成2018年度考核數據、2019年度半年評估和年終考核等數據的采集、錄入,將服務高質量、發展高質量、黨的建設等相關指標及佐證材料均按標準納入系統,將原來散落在各處的考核數據匯集在一個平臺,明確接入數據格式、周期和質量要求,保證語義相通,形成一套標準體系,初步建立了綜合考核結果數據采集的標準。同時,基于綜合考核信息化平臺,構建“縱向”覆蓋全省13個設區市、“橫向”覆蓋99個省直部門的數據業務網絡,逐步打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的考核數據管理和服務。
隨著業務發展,數據逐步接入、積累、沉淀,數據分析就變得尤為重要,基于已有數據,初步完成年度PM2.5年均濃度對比分析、年度居民收入水平綜合指標分析等常用分析模型搭建,深層次的數據分析場景和數據模型還需進一步構建和完善,以提升考核工作質量,助力針對問題和短板精準施策。通過構建面向不同責任主體的考核數據可視化展示體系,提供科學、完整的考核數據信息,精準分析全省高質量發展情況及趨勢,輔助決策。
大數據產業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大數據作為當下戰略型基礎資源,具有規模大、變化快、種類多的特點,發展潛能巨大,各組織對數據資產化應用需求不斷增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互聯網數據服務(含數據中心業務、云計算業務)實現同比增長25.6%,2020年以來,互聯網數據服務用電量增速較快,背后是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加速推進。但就效果和深度而言,當前大數據應用大部分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智能應用的局限性不在于技術的限制,而在于分析的深度和為行動提供依據的真正洞察力。根據大數據分析預測未來、指導實踐的深層次應用將成為發展重點。筆者走訪了江蘇省公安廳、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信通分公司、江蘇省移動有限公司等具有代表性的機關、央企開展大數據相關分析應用調研,這三家單位信息化起步相對較早,經過數年的業務和技術積累,已形成比較完備的數據分析體系,基本覆蓋本單位的各個業務領域,大數據已成為左右其競爭能力和生存發展的必要因素。
數據是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具有許多獨特的屬性,數據支撐的智慧城市建設,正帶動由“找政務辦事”向“政務主動服務”的轉變,成為撬動社會治理精細化、現代化的有力杠桿。2020年以來,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在疫情防控、監測分析、病毒溯源、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支撐作用,是一次極為生動的實踐。我們已經進入了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經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和新引擎。但獲取的數據如何應用、如何發揮數據價值、如何保證數據規范/標準和安全、如何支持快速/敏捷的數據服務和共享等問題因此顯現。
以大數據分析優化綜合考核體系建設
堅定不移踐行新發展理念,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綜合考核大數據分析應用。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相統一,優化提升綜合考核指標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合理性,助力加快高質量發展,打開江蘇未來發展的新空間。以“互聯網+”、物聯網、移動應用、大數據技術等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服務、決策為核心,實現由“點狀分析”向“多維分析”的轉變,實現由“經驗決策”向“科學決策”轉變,從而實現“智慧考核”,進一步實現思想的再解放、視野和水平的再提升,實現考核工作現代化、管理科學化和服務精準化,全面推動考核工作高質量發展。
夯實數據標準,逐步構建全省一張網。從綜合考核業務全局出發,管理制度、技術標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方面加強綜合考核全過程業務流程標準化、業務管理制度化,同時加快制定數據接入規范、數據應用、數據安全等相關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從技術標準的角度,堅持“有標準繼承,無標準建立”的建設原則,通過對數據的定義、存儲、訪問等統一規劃、治理和管控,構建考核數據標準體系,確保考核數據的一致性、準確性和可靠性,建立統一的數據目錄,支撐跨業務跨單位跨系統的數據共享。如果沒有清晰的數據目錄,很難找到需要的數據在哪里,就像去飯店吃飯,沒有菜單就會無從下手,對于數據就需要一套清晰的數據臺賬和完善的數據共享規范,數據表清單、數據表結構、數據表血緣關系等信息集成的數據目錄,在數據安全的基礎上對外開放,必須強調“統一規范、統一編碼、統一接口”,這也是進行信息交換與共享的基本前提。
構建立體分析庫,助力綜合考核科學精準。考核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也是激發省級機關擔當作為的“助推器”。考核指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要考慮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同時還要聚焦到貫徹落實好中央決策部署和推進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上來,另一方面通過考核后的反饋,為地方發展把脈,為產業創新提供新的土壤,將考核中發現的問題和社會公眾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匯總,進一步明確各地各部門的不足和短板,進而有針對性地定措施、抓整改,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工作能效提升。系統考慮和預測指標發展風向,深入理解政策的延續性和政府的治理體系等相關問題,與整體綜合考核工作形成有效聯動。通過大數據分析輔助科學制定指標體系,助力“考題”“考點”的動態調整,預判宏觀發展趨勢和政策導向,助力考核精準性提升,進而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提升政府信息化水平和決策水平。
數據因場景而生,數據價值的釋放需要依托特定的場景,數據與場景的融合程度越深,數據使用價值釋放就越充分,任何數據分析起點必然來源于某個場景下的具體需求。基于綜合考核數據現狀,促進“組織”“指標”“人”等標簽庫建設,構建考核立體分析庫,激發數據活力,助力精準考核。考核數據不僅有結果數據,還應有過程數據作支撐,鑒于管理要求,第三方過程數據的采集還不夠全面,后續將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接入,綜合運用數據分類、聚類、歸類和預測等數據挖掘相關算法,構造考核數據模型,進一步深度挖掘數據變化的原因和深層次問題。
促進數據脫敏管控,高度重視數據安全。大數據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生產數據。數據只有在流動、分享、處理的過程中才有價值,海量數據的匯集在帶來便利和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安全風險。尤其是綜合考核數據,是“指揮棒”,也是“評判器”,是評價更是體檢,涉及的數據事關全省宏觀經濟發展、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領導班子績效等等,具有較高的保密性,數據安全至關重要。
數據的安全和數據所涉及的隱私保護是大數據環境下信息安全的重要研究內容,貫穿整個數據生命周期。這就要求建立完整的數據治理體系,做好數據的全壽命周期管理,通過數據脫敏、安全防護等相關技術手段來進一步保障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完備性。
創新政務預測研判,把握改革發展脈搏。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完善立體分析庫,構建數據多維展示庫,開展各類考核指標數據分析,綜合研判,形成全景視圖,構建可視化體系。同時,結合單位發展趨勢與歷史延革的變化,對領導班子和干部的管理、重點指標達成情況、重點任務推進情況進行橫向縱深等多維度對比分析,輸出針對政府單位、領導班子、干部個人在不同業務主題方面的政務工作研判“體檢”報告。例如省級機關單位考核數據畫像,包括服務高質量和黨的建設考核、考核等次、人員構成等畫像;設區市考核數據畫像,包括發展高質量和黨的建設考核、考核等次、人員構成等畫像;領導班子及干部畫像,考核績效、考核等次、業績標簽及能力擅長標簽等。
同時,在設區市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鼓勵差別發展,結合分析結果,設置導向個性指標,助力破解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宏觀環境趨緊的情況下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相關工作走在全國前列。“追求什么樣的發展方式,就得有相適應的考核引導機制!”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表示,江蘇實行綜合考核,是貫徹新思想新理念、把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的制度性安排,這個體系今后還將持續優化完善。
(作者系江蘇樂意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