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世界自然遺產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寶貴財富,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價值、經濟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等多重價值。對世界自然遺產的合理利用是實現遺產價值的重要手段,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實現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人類應該在保護世界自然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進行可持續開發利用。
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鹽城黃海濕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中國濱海濕地類型世界遺產空白,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世界遺產。科學保護與利用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既有利于維護黃海濕地生態功能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也有利于探索綠色發展之路,將優質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動能。因此,應積極探索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新路徑,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全球生態治理貢獻更多“鹽城智慧”,提供更多“鹽城經驗”。
一、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現狀
黃海濕地申遺成功后,鹽城市委、市政府在擦亮世遺“金字招牌”、放大世遺效應、做好“世遺”文章方面迅速采取行動,為守護世遺家底,管理世遺資源,弘揚世遺文化做出了積極努力。
出臺保護條例。為全面加強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鹽城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研究制定了《鹽城市黃海濕地保護條例》,并經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批準實施。該條例從規劃、保護、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方面對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做出了詳細規定,為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提供了基本遵循。
成立研究機構。為進一步加強黃海濕地保護管理,強化科學研究,深化生態合作,在鹽城市人民政府大力倡議和支持下,鹽城師范學院聯合北京林業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共同創建了濕地學院。此外,還成立了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區域保護地聯盟會議、鹽城市濕地與自然遺產保護管理中心,為進一步加強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出臺行動方案。為進一步做好“后申遺時代”遺產保護管理及可持續發展工作,鹽城市人民政府研究出臺了《鹽城黃海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與可持續發展三年行動綱要(2019—2021)》,重點圍繞“保護好、研究好、宣傳好、利用好、示范好”等目標,從保護管理、科學研究、宣傳展示、對外交流等方面,系統設計了鹽城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各項具體方案,為“后申遺時代”推動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及可持續發展工作有序開展提供了行動依據。
構建命運共同體。為進一步在更廣的區域、更深的層次做好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鹽城市人民政府于2019年8月發起倡議,提出構建環黃海生態經濟圈設想,并與2019年8月、2020年6月分別組織召開高層次專家研討會進行論證。環黃海生態經濟圈由上海、江蘇和山東、遼寧等環渤海經濟圈城市,以及朝鮮、韓國等環黃海地區城市組成,通過構建生態協同保護體系、區域綠色經濟布局、現代立體基礎設施網絡、常態化交流互動機制、開放合作良好平臺等舉措,打造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命運共同體。
二、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面臨的挑戰
雖然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給鹽城帶來了響亮的“金字招牌”,鹽城在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面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是從總體來看,仍然面臨著許多嚴峻的挑戰。
缺乏成熟的實踐經驗。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是全球第二塊、國內第一塊潮間帶濕地世界遺產,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世界自然遺產。這種濱海濕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有其自身特征和規律,而目前全球關于這種類型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實踐還不夠豐富,缺乏可借鑒的現成模式。因此,選擇何種方式來保護與利用這塊上天賜予人類的自然寶藏、如何實現在保護中利用以及在利用中保護等關鍵問題都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都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在探索中前行。
缺乏完備的法律體系。從世界各種類型的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實踐來看,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是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重要保障。目前,雖然鹽城在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面出臺了《鹽城市黃海濕地保護條例》,但這只是一個籠統的地方性保護條例,它的法律效力、覆蓋面和專業程度都還不足以保障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缺乏專業的人才隊伍。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具有領域多元化、內容復雜的特征,涉及生態、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管理、社會等多個學科、多個門類,在自然遺產評估、生態環境監測、資源開發利用、文化創意設計、營銷推廣等多個領域都需要大量的專業化高層次人才作保障。目前,從鹽城的實際看,在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面,缺乏大量的專業化人才,現有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還不足以高質量支撐起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重任。
缺乏高效的協調機制。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涉及多方利益主體,涉及多個部門,需要有高效的協調機制來協調各方利益。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是黃海生態大系統的一部分,其保護與利用受到整個黃海生態大系統的影響,而黃海生態大系統是一個涉及多個國家、多個城市的生態系統,其保護與利用需要各個國家和城市之間形成生態命運共同體,達成一致的共識。目前,鹽城雖然提出了環黃海生態經濟圈的構想,但現在還只是一個戰略構想,各種協調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還沒有發揮實質性作用。
缺乏響亮的國際名氣。從大多數世界自然遺產開發與利用的實踐看,發展生態旅游業是一個重要的路徑選擇。但從旅游產業發展的規律看,響亮的國際知名度是吸引眼球、聚焦目光、產生興趣的重要因素,是旅游目的地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是一個年輕的世界自然遺產,收錄世界遺產目錄只有短短兩年的時間,與其他知名世界自然遺產相比,國際知名度還不夠高,全世界對它的了解還不夠深入,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它的開發與利用。
三、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對策建議
黃海濕地申遺成功,讓黃海濕地保護與利用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鹽城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創新思維、創新舉措、乘勢而上,扎實推進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
不斷創新保護利用模式。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把創新融入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全過程,探索濱海濕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新模式。鹽城應發揮牽頭作用,積極推進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聯盟建設,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提高黃海濕地保護的成效,展現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的獨特魅力。加快推進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建設,進一步挖掘遺產的科普價值,讓更多的人和組織了解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積極參與到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中來,形成共同保護的強大合力。大力開發濕地生態旅游產品,積極發展濕地生態旅游,全力打造世界知名區域性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不斷完善法律規范體系。深入實施全面依法治國方略,把法治建設作為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重要工作。不斷加大對《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及我國其他自然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推廣,增強依法保護與利用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的意識和能力。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等法律規范為基礎,根據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實際需要,遵循“保護第一、適度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充分借鑒其他國家關于國家公園的立法經驗,研究、制定、頒布一系列有關黃海濕地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專項法律法規,不斷形成一個完善的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法律規范體系。
不斷壯大專業人才隊伍。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高度重視人才資源在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建立完善高端專家庫,從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機構、行業龍頭企業以及決策咨詢機構中聘請高層次專家人才,為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提供高端智力支持。建立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鹽城濕地學院的作用,深化與北京林業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的合作,建立濕地自然遺產定向人才培訓體系,大力培養跨學科、跨專業的復合型、應用型和國際型專業緊缺人才。建立完善人才使用機制,依據人才使用規律,建立靈活的人才流動機制,打造能上能下的人才使用辦法,讓各類人才在黃海濕地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中發揮作用。
不斷健全體制機制框架。深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從長遠著眼、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不斷健全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體制機制框架,降低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在規劃方面,根據黃海濕地保護規劃和生態功能,嚴格實行黃海濕地統一管制,實行名錄管理制度和分級保護制度。在保護方面,建立健全黃海濕地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救護聯動機制,對黃海濕地野生保護動物采取緊急救護措施。在監督管理方面,成立黃海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建立建設項目準入制度、生態補償機制、執法協作機制、公益訴訟制度、應急管理機制等體制機制,確保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監督管理有章可循。
不斷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深入開展宣傳推廣工作,將年輕的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推向全世界,讓全世界知曉熟悉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制作黃海濕地世界遺產宣傳片,利用世界自然遺產日等活動,向全世界展示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鶴影翩躚、麋鹿成群、百鳥共舞的壯美之景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讓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向往之地。舉辦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科普知識競賽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濕地遺產,樹立自然保護意識,不斷放大世界自然遺產效應,將世界自然遺產這個具有全球突出價值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定期舉辦高層次濕地國際論壇等各類活動,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濕地保護與利用,擴大世界影響力。
〔本文系2020年鹽城市政府社科獎勵基金項目“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20SZFSK17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鹽城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劉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