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摘要:作為行政事業單位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績效評價是人們了解行政事業單位實際工作情況并對其各項工作成果進行客觀、準確評估的一大重要途徑。行政事業單位需要主動完善管理會計工具,并對其進行充分合理利用,從而實現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的全面優化。基于此,本文通過參考相關研究資料,并結合具體實例,在闡明行政事業單位當前績效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重點圍繞完善管理會計工具,優化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進行簡要分析研究。
關鍵詞:管理會計工具;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
伴隨我國管理會計領域不斷發展,先后出現各項相關管理評價工具,它們對提高管理會計效率及管理會計質量均發揮了一定積極效用,吸引了大量研究人員進行分析研究,但有關管理會計工具應用在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中的相關研究則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進一步豐富該領域理論研究,同時為優化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作一些有益嘗試和分析。
一、 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的現存問題分析
1.績效評價體系不完善
目前,行政事業單位改革力度不斷加強,絕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能夠對績效評價形成正確認知,并為單位績效評價工作提供一定的資金、物力、人力等基礎支持。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已經初步完成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但其所建立的績效評價體系仍然不夠完善,且相關規定未能得到切實執行。如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績效目標設定中僅重視項目支出、基本支出績效目標,并未對部門整體績效目標給予相應重視。還有個別行政事業單位完全套用其他單位的績效評價體系,未能與自身實際尤其是各部門工作職能特點以及具體業務范圍進行充分結合,影響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成效。
2.評價指標體系不科學
現階段在行政事業單位的績效評價當中,普遍存在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科學性不足的問題。例如在某行政事業單位中,其設定績效指標時主要采用定性表示的方式,完全由相關工作人員憑借個人工作經驗和主觀判斷進行績效評價,在單位當前建立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尚未確定客觀統一的量化標準。因此在實際進行績效評價時,工作人員一般只簡單對單位各項財務報表中的信息數據進行集中收集與加工計算,將得到的計算結果作為單位與部門績效評價的唯一標準,導致單位設置的績效評價指標無法對其實際業務開展情況、部門存在的現實問題等進行真實、客觀反映,同樣也影響著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工作的深入落實[1]。
3.評價結果未充分利用
行政事業單位在開展績效評價工作時,部分工作人員因對自身以往工作經驗依賴度過高,且工作理念相對傳統保守,鮮少能夠主動對各項績效評價結果進行充分利用。這也直接妨礙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成效進一步優化。在計算評價結果時,工作人員往往只重視運用各種專門的工具軟件對所收集整理的各項財務信息、會計數據等進行加工計算,并未重視對各項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客觀性等進行嚴格把控,且缺乏對各項評價結果的深入挖掘分析。因此也使得相關工作人員僅利用現有的評價結果,難以全面、客觀地了解單位各部門及各項業務的真實開展情況,無法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處理,對新時期下行政事業單位實現可持續發展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二、 完善管理會計工具優化績效評價的策略
1.建立健全績效評價體系
為實現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的全面優化,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從單位實際出發,對管理會計工具進行合理選用,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行政事業單位可借鑒平衡計分卡工具模型,根據各部門應負職責確定具體職責目標,構建具體工作領導機構和執行機構[2]。由此建立相應的績效指標,并對各績效指標進行明確解釋,同時設定具體指標參考值。圍繞行政事業單位各部門的工作內容設置具體績效評價項目,并對其相對應的處室進行統一明確,由此建立起層次分明、邏輯通順的績效評價體系。在確定部門職責時,要求行政事業單位嚴格依照政府“三定”方案,高度概括出相關應負職責,并進一步細化分解部門職責整體目標。根據時間軸與具體工作重心,對部門工作主線進行詳細明確,設定評價項目。如以預算項目作為評價項目,需要詳細列示出工作活動中涉及的所有資金投入與支出,并將所有與預算績效評價相關的科室,如預算編制、會計核算等科室囊括其中,使得績效評價體系得以更加完善,可為行政事業單位優化績效評價奠定堅實基礎。
2.科學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行政事業單位在設計績效評價指標時,需要主動著眼預算全過程,與單位實際預算工作相結合,同時使用定性與定量評價方式。即在行政事業單位設置的績效評價指標中,不僅需要采用優、良、中、差的定性評價方式對評價指標與結果進行分級,同時還需要采用包括滿意率與覆蓋率等在內的各種定量指標。例如某行政事業單位在績效評價中,采用平衡計分卡并以此為基礎,將經濟增加值與關鍵績效指標氛圍作為核心目標與評價指標,從財務、客戶以及內部流程與學習成長四個維度出發,運用分層設計理念建立相應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如在財務維度下對單位績效展開評價,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將財務指標分配到各項工作中,將績效與財務效益掛鉤。具體來講,可以建立發展能力、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和償債能力四個一級指標,各指標下設二級指標,加強單位經營責任目標考核[3]。如盈利能力指標下可以設定資本保值增值率、凈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償債能力指標下可以設定現金比率、資產負債率等多項指標。在與行政事業單位的自身特性進行充分結合下,分別對財務與客戶維度進行延伸,使之成為群眾與行政事業成本維度,由此使得評價指標能夠對單位實際工作成果進行真實反映,與單位績效目標相貼合。
3.重視發揮評價結果作用
在實際運用管理會計工具開展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工作時,不僅需要采用自評價模式,同時還需要引入外部評價模式,以便有效保障評價結果的公正客觀。例如針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開展的各項工作活動,需由財政部門聯合單位預算部門共同開展自評價。針對行政事業單位實際預算項目中,具有較高社會關注度的項目,則需要交由第三方專業評價機構協同完成績效評價工作。鑒于績效評價結果不僅能夠真實反映單位的工作業績,同時還具有導向作用,可為資源優化配置提供重要參考,因此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在績效評價中加強對評價結果的充分利用,在此過程中可以使用PDCA管理會計工具,該工具中的P、D、C、A分別代表著Plan、Do、Check、Act,即計劃、執行、檢查與處理。在主動將績效評價與預算相結合的基礎上,針對績效結果評價優良的項目,可以優先安排其下一年度經費預算,反之則需要對評價結果較差項目及其預算進行適當刪減,并根據其實際情況及時整改。
結語:總之,針對目前在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中存在的績效評價體系不夠完善、評價指標設置科學性不夠以及評價結果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等現實問題,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充分結合單位實際,在嚴格遵循國家相關規定要求,合理選用適宜的管理會計工具基礎上,建立健全績效評價體系,科學建設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重視對評價結果各項優勢效用的充分發揮,從而使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工作能夠切實得到全面優化。
參考文獻:
[1] 許友元.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績效評價的難點與對策[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04):260-261.
[2]孫志新.基于平衡計分卡的事業單位績效評價研究[J].財會學習,2020,000(009):214+216.
[3]楊樺.淺析平衡計分卡在地勘M局績效評價體系中的應用[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11):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