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
從被評為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到把10萬元獎金捐給赫章縣第六幼兒園,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堅守的何梅,以不平凡之舉詮釋了幼兒教師的神圣之愛,也將“愿意加倍努力把知識的營養轉化為愛的力量,播種在每個孩子身上”這句話謹記于心,篤之于行。樹師德、鑄師魂、正師風,她用行動將秉持的教育信念、強烈的使命擔當踐行到底。而做這些,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也為給那些留守兒童“引路”。
做美好心靈的塑造者
扎著馬尾辮,臉上帶著淺淺的微笑,從與何梅的交談中,可以感覺到她每天過得很充實、很滿足,“對我來說,忙碌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幸福”。之所以選擇成為一名教師,何梅說是受到家庭和學校的雙重影響。“爺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小時候經常在耳邊念叨‘德高為師、身正為范,上初中后,班主任上課嚴厲,課后卻待我如親人,不僅關心我的學習,還關心我的生活。”潛移默化的熏陶下,何梅從初中時便樹立了自己的理想——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她眼中,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更是學生美好心靈的塑造者。帶著這份憧憬,何梅從威寧民族師范學校畢業后,如愿被分配到赫章縣朱明鄉磨角小學教書。
初為人師,何梅對學生關愛倍加。磨角小學距離縣城將近50公里,留守兒童居多。有的學生每天上學要走很遠的山路,中午沒有時間回家,就自帶洋芋作為午餐。少數家庭較困難的,連充饑的洋芋都沒有,要挨到下午放學回家才能吃飯。為了讓學生能吃飽飯,何梅經常邀請他們和自己一起用餐。每當山洪暴發時,何梅會和同事們一起去學校旁的小河邊接送學生們上下學,確保學生們的安全。不管多難,何梅都義無反顧地堅持下來。
教一年級那年,何梅發現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務工,孩子們多半由爺爺奶奶或是親戚幫忙照看,導致孩子們在校園里不僅缺乏安全感、生活習慣較差,學習習慣也特別差。何梅開始深思:“能否從更小的孩子開始介入,在學前教育階段就為孩子打好基礎,逐漸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思考之后就要付諸實踐。通過業余時間的不懈努力,何梅在2012年取得了幼兒教師資格證。恰逢同年,赫章縣進一步補足學前教育“短板”,新建和擴建了很多幼兒園,急需一批幼兒教師。抓住這次契機,何梅報名參加了招聘。經過筆試、面試等環節的篩選,她順利進入城關鎮中心幼兒園工作。“我要走近幼兒,從幼兒階段就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關注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呵護他們健康成長。”
從小學教師到幼兒教師的華麗轉身
成為學前教育轉崗教師的一員后,何梅意識到,當幼兒教師比當小學教師更苦、壓力更大。“小學的教學方法直接照搬到幼兒園并不奏效。幼兒園的孩子活潑、好奇、好動、好問,教師要時刻保持警醒。而我對學前教育的理解與認識還很淺,這讓我十分苦惱。”
雖然內心十分煎熬,但既然做出了選擇,就不能退縮。為盡快適應工作,何梅一邊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交流、觀摩,一邊在工作之余研讀幼兒教育的相關書籍,摸透幼兒的心理。“邊觀察、邊思考、邊記錄,撰寫的個人筆記就有3本。這種自我學習和摸索,對我還是很管用的。”何梅的嘴角微微上揚,浮現一抹淡淡的笑意,她慶幸自己沒有輕易放棄。
教學條件差、專業能力不足、幼兒溝通管理難等困難,何梅都可以克服,不過,最讓她感到為難的是家長的質疑:上學前班、提前學習小學課本才能“不輸在起跑線上”;在幼兒園沒學到知識,老師照顧不好孩子,還要花這么多錢,就不應該上幼兒園;幼兒老師就是“有底薪聘請的高文憑保姆”……面對不理解,何梅感到迷茫和無助,不過,她也明白這些問題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和改變的,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踏實做好教學工作才是正道。
由于園里經費緊張,采購的教學用具很難滿足需求,何梅就在網絡上學習自制教具,利用家鄉的自然材料和廢舊材料和孩子們一起做玩具,用樹葉、小石頭貼畫,用礦泉水瓶制作氣球小推車,用廢舊光盤制作氣球船……孩子們有了豐富的玩教具,越來越喜歡上幼兒園,對能變廢為寶的“超人”何梅也越發信任和依賴。漸漸地,家長們發現,孩子不管是生活方面還是學習習慣方面都有了進步,也紛紛轉變了之前的想法,更尊敬她和其他幼兒教師。
“在做幼兒教育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心酸和委屈,有時可以說是進退維谷。可是看到孩子們天真的臉龐,不停地說喜歡你,你就會發現這份事業也是幸福和喜悅的。”何梅希望孩子們像梅花一樣堅強、勇敢,樂于挑戰、堅持夢想、茁壯成長。從后悔到熱愛,從迷茫到清晰,何梅實現了從小學教師到幼兒教師的華麗轉身。
以愛為名,“韌”性前行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何梅看來,這句話對幼兒教師最為適用。“教師的職業是在用愛感染和溫暖人。只有真正愛孩子才能和他們融入一起,用愛的眼睛發現孩子、用愛的語言和孩子交流、用愛的耳朵傾聽孩子的心聲、用愛的行為教育孩子。”此外,何梅把責任心擺在心間。“幼兒教育是通過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為媒介,用游戲的方法把孩子們所要學習的知識、行為等,貫穿于衣、食、住、行等環節,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孩子們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等。”如果教師沒有愛心和責任心,面對幼兒園的各項工作時就不會以積極的心態勝任這份職業,就更談不上堅守,甚至用心做幼兒教育了。
從事教育工作已14年,這位“85后”教師在努力鉆研教育教學業務之余,還以自己的方式關心愛護著幼兒。今年下半年,何梅被調到辦公室工作,主抓孩子們的安全教育。“我們幼兒園是老舊園,安全隱患相對多一些,孩子們年齡小,要多進行安全教育和逃生演練,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為了開展安全知識宣傳活動,提高家長對孩子的安全保護能力,何梅勁頭十足地忙碌著。通過自編故事、自編兒歌和情境教學等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幼兒進行交通安全教育、防溺水教育、防性侵害教育、防拐防騙教育等。
2020年7月2日11時11分,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發生4.5級地震。辦公室里的何梅感受到強烈震動,第一時間沖向距離安全出口最遠的教室,組織孩子們就地躲藏避險。因為建筑物比較老舊,何梅和教師們擔心震后會有危險,震感剛一消失,又立即組織孩子們靠墻向外疏散,而整個過程僅用了17秒鐘。
如此短的時間內讓32名孩子安全撤離教室,這次“護娃行動”被網友稱為“教科書式的撤離”,何梅也因此被譽為“最美逆行教師”。問及如何做到臨危不懼,何梅說:“地震發生那一瞬間,腦海中想的只是大二班的孩子們距離安全出口最遠、最危險,要立刻跑到大二班找到孩子們,然后按照平時演練的流程帶領孩子們撤到安全地帶,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去保護。”所做這一切,源于何梅心中對孩子們的愛和責任,時刻將保護孩子們的安全根植于心。
兩個多月后,教育部公布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表彰名單,何梅入選。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對何梅來說既是鼓勵又是鞭策。“沒有獲得這份榮譽的時候,我就是在憑自己的力量做好本職工作。當我得到這份榮譽以后,代表的就不只是我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心中的使命和壓力讓何梅以勤為本,“韌”性前行。如今,何梅所在的赫章縣城關鎮中心幼兒園已搬進新建的赫章縣第六幼兒園,這里是何梅新的起點,而她也有了新的動力。“幼兒教育是人生的根基,要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學會讀懂孩子、保護孩子。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影響,帶動更多的教師為幼教事業發一分光、盡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