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編制,像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隔開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同在一所學校,編內教師在這頭,編外教師在那頭,中間相隔的是待遇、福利、晉升乃至評聘的差距。
近年來,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明確指出,對符合條件的非在編教師要加快入編,并實行同工同酬。記者在調研中卻發現,當前,雖然不少地區已做到編外教師與在編教師基本工資相同,但在獎金、補貼、社保、公積金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對待”。
四川一所城區小學的臨聘教師蒙毅稱,學校大部分教師每周課時為15—18節,他則為18節,多的時候達20節,平時還要經常帶隊訓練、比賽。擔任體育教師五年來,他帶領學生參加區里面的體育比賽,幾乎“把所有的第一名都拿了”。然而,他每月只有2000多元的基本工資,沒有相應的績效、獎金,除去企業五險(沒有住房公積金)個人繳納部分,到手只有不到1800元,和在編教師相差兩三倍甚至更多。
“待遇區別還是蠻大的,沒有真正實現同工同酬。”武漢一位校長直言不諱。這位校長稱,學校自主臨聘的編外老師,沒有財政專項撥款,相關資金只能從行政經費的蛋糕里切一塊出來。編外教師不僅基本工資與在編教師有一定差距,政府和教育部門發放的各種獎金,編外教師幾乎享受不到。學校的工會福利和撥款也大都是“戴帽子”下來的,編外教師很難從中“分一杯羹”。“作為一個校長來說,這些編外教師工作都很拼命,在心理上覺得有愧于他們,但這也是我們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不少受訪教師表示,雖然基本工資與在編教師沒有多大差別,但很多“隱形的福利”是編外教師享受不到的。
北京一所中學的編外教師提到,自己的工資福利待遇與在編教師沒有明顯差別,只不過學校沒能為她解決北京戶口。此外,有件事令她印象深刻——第一次去學校醫務室就診時,她被告知不是在編教師,沒有公費醫療不能拿藥。
除了與在編教師不同,編外教師群體內部也存在“三六九等”。
從聘用形式來看,當前公立中小學編外教師主要可以劃分為三類: 一是學校通過公用經費自行聘任的編外教師,這類教師直接與學校或者學校找的第三方勞務派遣公司簽訂勞動合同;二是政府通過向第三方購買服務的形式聘用的編外教師,這類編外教師又被稱為“人事代理教師”;三是政府劃撥專項資金由學校直接聘用的編外教師,又被稱為“合同聘用制教師”。
河北唐山某鄉鎮中學教師施莉所在的學校,就有三種教師構成:在編教師、人事代理教師、勞務派遣教師。“他們績效、獎金比較多,還有獨生子女、體檢、孩子入托等各種補貼。”施莉所說的“他們”,指的是前兩種。在待遇等級排序上,“最高的是有編制的,其次是人事代理、合同聘用制的,最后是像我們這種勞務派遣的”。
施莉補充道,學校使用公用經費自聘的編外教師工資待遇往往低于政府購買服務聘用的編外教師。人事代理教師由于受穩定財政供養,相當于擁有隱形的編制。他們和在編教師的工資、獎金發放都比較及時,而勞務派遣教師則存在被拖欠的情況。“去年拖了七八個月,新聞曝光后,才把我們的工資、獎金補上了。”
此外,有教師爆料,一些學校與臨聘教師簽訂合同時鉆假期空子,一年期合同簽到7月份。如此,若下一年不再續聘,工資只有11個月,變相剝奪教師暑假帶薪休假的權益。在一些欠發達地區,還存在學校為規避勞動糾紛,不與臨聘教師簽訂勞動合同、不繳納社保的現象。
除了同工不同酬,在職稱評聘、評優評先、職務晉升、進修培訓等方面,編外教師也往往得不到與在編教師同等的機會,甚至根本無緣參與。 區別對待下,有人選擇了離開,有人選擇了堅守。而留下來的人,仍在尋求穩定和公平的路上,試圖努力跨越編制這道鴻溝。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