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 歐陽秀娟
閱讀給予兒童心靈的力量,不僅讓幼兒內心富足,還能開拓視野,促進其獨立思考能力。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自主閱讀興趣與能力的重要時期。為了從小培養幼兒的閱讀意識、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很多幼兒園指導家長選購圖書、開展親子閱讀等互動活動,力求通過家園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可是家園共讀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家園溝通不暢、活動過程缺乏有效支持等問題。
親子共讀中,家長應起到怎樣的作用?如何指導孩子從親子閱讀順利過渡到自主閱讀?怎樣抓住孩子成長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指導孩子開展有效的閱讀活動?對于共讀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困惑,我們邀請幼兒園代表給出合理建議,家園攜手挖掘多方資源,讓閱讀真正成為孩子的一種美好生活方式。
親子閱讀,讓書香沁潤每個家庭
《教育家》:親子共讀中,家長應起到怎樣的作用?
趙旭瑩:親子閱讀,是一種非常簡單、直接的親子情感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多家長認識到親子閱讀重要性的同時,也反饋出“讀什么”“怎么讀”的困惑。我們建議,家長在親子閱讀方法、親子互動方式上要做出一些探索和嘗試。
首先,營造有準備的環境。心理氛圍決定著能否成功帶孩子走進閱讀的世界。家長要放平心態,嘗試用孩子的視角來讀圖畫書,感受其中的情感色彩,融入圖畫書的情境,與孩子在聲音、肢體上形成溫暖親切的互動,讓親子閱讀成為溫情的陪伴。
在家中有一個相對固定的環境,對孩子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培養很有幫助。家長可以和孩子在家中選擇并布置圖書角,利用書架、地毯、靠墊等,營造一個相對獨立、安靜又溫馨的閱讀環境,讓孩子在閱讀中放松身心,享受閱讀帶來的舒適感覺。
圖書的選擇也十分重要。家長要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的圖書。親子共讀更多依賴的是孩子的“聽”和“看”,只有聽覺和視覺的感受建立起聯系,才能幫助孩子理解故事、豐富體驗、發展想象。
其次,用心讀書給孩子聽。圖畫書雖然以圖畫為載體,向孩子傳遞故事的內容,但由于孩子本身的經驗有限,對于圖畫書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驗并不是很充分。因此,需要由成人將故事“讀”給孩子聽。“讀”不是簡單地讀出文字,而是需要用語言、音調、表情甚至動作等“讀出”圖畫書的情節、情感以及深層的意義。這樣才能使孩子在邊看邊聽的過程中感受情節和情感的變化,充實內在的心靈世界。
拿到一本書,家長不要直接讀給孩子聽,而要自己先認真閱讀,把書讀明白,建構畫面的聯系,發現隱藏的細節,感受故事整體的感情色彩,體會作者傳達的意圖,產生自己的思考,甚至形成共鳴。在此基礎上,把書讀給孩子聽,能夠將平淡的文字變成有生命力的語言,從而讓孩子產生更豐富的內在體驗。
最后,嘗試適宜的共讀方式。對一本書的閱讀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在重復的閱讀中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不斷幫助孩子建構對圖畫書的理解,形成閱讀策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初讀一本書時,家長盡可能給予孩子完整感受故事情境的時間和機會,不要干擾孩子對閱讀的快樂情感和對故事的情緒體驗。隨著閱讀的推進,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書中的關鍵角色,引導孩子觀察畫面的細節,結合故事情節的發展建立畫面前后的因果聯系。例如《晚安,大猩猩》中,可以問問孩子“大象是怎么從籠子里出來的,大猩猩用了什么顏色的鑰匙打開了大象的籠子”等。對于書中有節奏的語言結構,可以和孩子一起讀出來,還可以進行續編。在多次閱讀后,可以和孩子討論對圖畫書的感受、分享故事中的喜與樂,也可以把對圖畫書的理解畫出來,還可以對圖畫書的內容進行角色扮演。
親子閱讀中,最重要的是家長的全情投入和溫情陪伴,讓孩子在積極的情緒體驗中享受閱讀的快樂,在溫暖的互動中發揮閱讀的力量。
《教育家》:有些家長對親子共讀的意義和本質認識不清,導致親子共讀走入誤區。對此,幼兒園可以給家長提供哪些建議,促進幼兒和家長共成長?
劉振敏:大部分家長覺得親子共讀就是家長在家里陪孩子讀書,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親子共讀就是家長和孩子互相分享閱讀的過程,少部分人則認為它是教孩子讀書、寫字或是給孩子講故事。當家長被問及“親子共讀”最重要的意義時,我們不難發現,家長對親子閱讀的理解各不相同,他們注重的是增強幼兒的各項綜合能力,而我們所重視的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卻被大多數家長忽略。其實親子共讀的本質是情感交流,是成人和孩子在特定平等的條件下共同參與,滿足孩子的某些期待,讓孩子與成人建立親密互動的關系。親子共讀的重點不在于“讀”,而在于“陪伴”和“成長”。
我們要引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科學運用共讀技巧,充分認識親子共讀在情感、社會性發展、整體閱讀能力、興趣和習慣培養等多方面的價值。樹立正確的親子共讀觀念,重在家長、優在興趣、趣在形式、貴在堅持。教師可以向家長推薦一些有意義的書籍,通過多種途徑動員家長和孩子共同選擇書籍進行閱讀。在班級里利用晨午間活動時間開展“我是小小故事家”活動,每天由一名幼兒與同伴分享故事,每周五請幼兒帶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籍到幼兒園與同伴交換閱讀。不僅如此,我園還開展親子共讀分享活動,為家長和孩子提供平臺,每天放學前十五分鐘請家長和孩子通過廣播的形式向全園幼兒分享故事;開設“家長沙龍”,請園長指導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閱讀。
鼓勵幼兒進行經驗總結。親子閱讀不只是為幼兒“講故事”,而是運用多種方法,讓幼兒在聽故事、學故事的過程中,感受、體驗、掌握閱讀內容,為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語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家長對孩子的閱讀過程要進行適當的管理。幼兒普遍好動、好奇、缺少持久性。他們一會兒翻翻這本,一會兒再看看那本。幼兒此時處于閱讀早期心理階段,他們只要肯把一本書放在手上翻著看,家長就應該感到心滿意足了。閱讀是一種求知的途徑,也是一種享受,家長不要過多干涉,應適當指引、觀察和了解,在一起閱讀時,家長要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鼓勵孩子復述故事,使孩子對閱讀更感興趣。
在自主閱讀中收獲成就感
《教育家》:孩子需要從閱讀中獲得成長與進階,親子閱讀可以伴隨孩子一生,自主閱讀也是孩子必須要進入的階段。家長如何指導孩子從親子閱讀順利過渡到自主閱讀?
高虹:首先,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家長不能期待那些尚未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一蹴而就地愛上閱讀,孩子們需要慢慢引導,才能循序漸進地步上軌道。在親子共讀開始時,我們可以先抽一點時間來為孩子們讀故事,這樣就可以將孩子的閱讀興趣調動起來,一起進入閱讀時刻。接下來,孩子們就可以閱讀自己想看的書。隨著閱讀習慣的漸漸養成,我們再慢慢調整孩子們的閱讀時間,等到孩子們完全習慣自行閱讀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和孩子一起安靜學習。
幼兒閱讀時間的安排可以是:3-4歲的孩子,一次大約10分鐘;4-5歲的孩子,一次大約20分鐘;5-6歲的孩子,一次大約30分鐘。
其次,提供感興趣的繪本。適合幼兒閱讀的有趣繪本有很多,如翻翻書《圣誕節字母》、洞洞書《走開,綠色大怪物》、香味書、色彩書等。
讓幼兒帶著問題或好奇去閱讀。繪本是圖面和文字共同構成的世界,圖畫是繪本的主體語言。家長應該培養幼兒看圖的意識,引導幼兒在一幅一幅連續的畫面中“尋找”故事,通過圖畫之間的關系“推測”故事,讓幼兒學會通過繪本特有的表達方法理解故事。要讓幼兒知道,看繪本首先要看畫,好玩的故事都“藏”在畫里。要讓幼兒理解繪本的表達方式,體會繪本閱讀的樂趣,逐漸培養閱讀興趣。
最后,鼓勵幼兒看不同類型的書籍,開闊幼兒的閱讀視野。家長要用多種方法引導和指導幼兒的閱讀,觀察幼兒的興趣并據此挑選圖書。幼兒也許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也不具備獨立選擇繪本的能力,家長一定要仔細觀察,發現幼兒生活中的興趣點,比如很多男孩喜歡汽車、奧特曼,很多女孩喜歡艾莎公主等。另外就是同一本書,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讀法,如果幼兒不喜歡千萬別強行把書塞給幼兒。幼兒不愛看不要緊,成人可以通過聲情并茂地朗讀來吸引幼兒,將這種浸潤式的氛圍傳遞給幼兒,或讓幼兒帶著任務去發現書里的秘密。例如《猜猜我有多愛你》,這么多字當中只有一個字最重要,那就是“愛”字。
對于親子共讀來說,幼兒是平等的參與者,父母的熱情和態度直接影響著幼兒的學習。幼兒的閱讀能力并不是先天具有的,但每個幼兒都具有閱讀繪本的潛能,家長要相信幼兒并在親子共讀中培養幼兒的這種能力。
《教育家》:面對孩子閱讀能力弱、閱讀目的弱等情況,教師可以借助哪些手段提升孩子的自主閱讀能力?
陳冉冉:第一,打造適宜的圖書館區。首先,園所、班級在選擇圖書館區的位置時,應優先考慮自然條件優渥的場所。其次,在圖書館區的創設中,應運用合適的柜、桌、椅等家具,可鋪上地毯。例如書柜的設計最好是通透的,便于教師一覽無余地關注到各個角落閱讀的孩子。再次,圖書館應具備足量的人造光源,在陰雨天進行補光;同時應避免頻閃,保護幼兒的視力。
第二,選擇類型多元、內容多元、形式多元的圖書。童書的選擇類型應多元,如適合多種年齡層次、能力層次兒童閱讀的不同書籍;適合不同功能需求的工具書、繪本和百科全書等。童書的內容應多元,涵蓋五大領域,多元智能發展。圖書的呈現形式也應多元。如立體圖書、觸感圖書、有聲讀物、AI繪本……這些都是紙質二維圖書的良好補充。
第三,運用分類和工具。當圖書種類繁多時,適宜的分類和工具,可以幫助幼兒有目的地開展自主閱讀。常見的總分類法有兒童文學、繪本、科普與漫畫、低幼啟蒙。按主題分類,包括品德教育、生命教育、健康醫學、自然生態、科學教育、人文藝術、歷史文化等。圖書館和圖書角可根據圖書的實際情況、幼兒的實際需要,綜合不同的分類方法進行分類,并和幼兒達成共識,幫助幼兒掌握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圖書的方法。
當圖書館的藏書總量多,不便查找時,我們可以借用多種工具,提升幼兒的查找效率。比如給不同的主題分區貼上圖示、色塊等標志,符合幼兒的記憶方式,同時可進一步運用圖標在大主題之下進行小主題的分區,引導幼兒自制代書卡,能快速地幫圖書找到自己的家。
幼兒的自主閱讀能力需要逐步培養,是一個累積、漸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運用合作者和支持者的身份,給予幼兒適宜的幫助和引導。比如點撥式提升。由于年齡特點,幼兒常常是隨意翻翻書就放下了,并未真正領略書籍蘊含的深層次的美。這時,教師需要引導幼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畫面,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引發幼兒對圖書的深層思考和理解。還有鞏固式共讀。在自主閱讀的后半段,教師可以展開共讀,此時,幼兒將自己讀到的內容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通過分享和碰撞,在腦中進行再鞏固。
對于3-6歲的幼兒來說,他們喜歡多種感官的參與,喜歡豐富而生動的表達方式。對成人來說靜態的書本,在幼兒的眼里可以是一首歌、一場戲劇、一組美工作品、一個故事、一個游戲。因此,在閱讀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將閱讀成果在區角、課程探究、游戲中大膽地表現出來,在動態的再現之中,幼兒的自主閱讀完成了一次質的飛躍,并將激勵著他們更加有意識、有目的地展開新一輪的自主閱讀。
家園共讀,攜手同行助成長
《教育家》:目前,家園共讀存在著家園溝通不暢、活動過程缺乏有效支持等問題。對此,教師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家園如何抓住孩子成長與發展的關鍵時期,開展有效的閱讀活動?
崔利紅:導致家園溝通不暢、缺少支持的原因主要有教師缺少與家長的有效溝通,家長培養孩子良好閱讀習慣和能力的意識薄弱,家長缺少科學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方法。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教師引導支持。深入了解,對癥下藥。發放調查問卷,了解不同家庭親子共讀的情況,收集家長在閱讀培養方面的困惑及希望得到的幫助。
答疑解惑,名師引領。結合家長會或家長開放日召開專題講座,向家長剖析閱讀價值與共讀方式,喚醒家長對孩子閱讀能力培養的意識。
充分溝通,因材施教。與家長分享孩子在園閱讀的行為表現,個案分析。
第二,轉變思維方式。家園繪本銜接的必要性在于自主性。幼兒園的中班開設了“好書推薦”專欄,每次只能推薦一本繪本。教師讓孩子們自己選擇,將喜歡的繪本擺放出來,進行投票,每個人要說出推薦理由。
鼓勵孩子主動與父母交流,敘述在園發生的事。首先,與家長一同完成繪本中某個環節的述說、制作,可以運用相應的輔材如服飾、紙張、布條及圍巾等進行演繹;其次,與家長一起編輯簡短的劇本,第二天與小朋友交流;最后,推出幼兒園的“兒童劇場”,供所有孩子欣賞。
抓住孩子成長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應激發家園共讀的活力。開展幼兒繪本推薦活動,家長與孩子一同挑選推薦書目并介紹圖書。家園定期進行繪本交換,增加孩子閱讀量的同時還能有效利用資源,以孩子的興趣帶動家長的興趣。
多維滲透科學引導。可以利用家訪直面家長、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在家閱讀的情況、喜歡哪種類型的書籍等,打通家園共讀的“最后一公里”。還可以邀請家長走進幼兒園當做客嘉賓,與孩子一起探討并進行表演,給孩子帶來喜悅和榮耀。
家園共讀擦亮火花。幼兒園建立家長閱讀群,及時分享交流新繪本及已閱讀過的優秀繪本,引起家長的關注;增加與家長的互動與多元交流,生發興趣;隨時關注孩子的閱讀方式和所讀繪本,定期與孩子、家長交流繪本內容和閱讀感受,與家長分享對于孩子閱讀的看法,調動家園共讀的樂趣。
幼兒閱讀的培養重在堅持,親子閱讀的習慣在于交流,家園共讀的合力在于配合。保持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親子閱讀、家園共讀激發孩子更強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主持人
崔利紅,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實驗幼教集團總園長
研討嘉賓
趙旭瑩,北京市大興區第七幼兒園園長
劉振敏,重慶市江津區東城幼兒園園長
高虹,浙江省杭州市仙林實驗幼兒園園長
陳冉冉,福建省廈門市五緣第二實驗幼兒園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