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婕
目前,家長的學識水平、思想觀念不盡相同,對于幼兒園組織的家園共育活動會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有的支持合作,有的被動參與,有的直接忽視。家園共育活動效率不高與很多因素有關,常見的表現形式為幼兒園或者家庭對家園共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師與家長的觀念存在分歧或誤區、家園共育活動過于單一或者未落實到位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效的家園共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家長和幼兒園共同努力,經過不斷的磨合,實現優勢互補,共促成長。沿著“理念共融、智慧共享、課程共建、反饋優化”的路徑,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實驗幼兒園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家園共育工作,力求提高辦園質量,推動學前教育發展。
理念共融
首先,要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讓教師認識到家園共育的重要意義。其次,幼兒園應向家長充分傳輸家園共育的教育理念,讓其認識到家園共育的重要性,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家園共育。最后,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不管教師與家長的育兒理念有多大分歧,他們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即一切為了幼兒,為了幼兒的一切。教師要懂得換位思考,從家長角度出發,主動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從被動的配合者變為積極的參與者、共建者。家長也需要理解支持教師,主動配合教師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并為育兒過程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智慧共享
當前,家長的知識水平和職業素質普遍提高,很多家長具備一定特長,幼兒園應加強家庭教育資源的利用,例如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育兒經驗等。家長可以根據自己所長,積極參與幼兒園組織的各類活動,增進家庭與幼兒園的聯系與合作,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主題活動。例如,幼兒園邀請學習汽車專業的家長給孩子們講講汽車的發展史。除此之外,幼兒園也可以通過學校開放日、輪流家訪、親子活動、家園共育成果展等活動形式,舉雙方之力科學育兒。
課程共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區及周邊環境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在家園共育的生態教育環境中,我園以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發展目標,構建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包含生活課程、游戲課程、主題教學課程和戶外活動課程等。
生活課程涉及生活衛生習慣養成、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和安全教育等,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游戲課程涉及結構游戲、表演游戲、角色游戲、智力游戲、音樂游戲和主題區域自選游戲,釋放幼兒的天性,讓幼兒在游戲中習得經驗。戶外活動課程涉及快樂體操、冬季跑步、戶外勞動和戶外區域自選游戲等,讓幼兒身心愉悅、幸福快樂。多元化課程的構建與實施,尊重幼兒的成長規律和個體差異,有效促進了幼兒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反饋優化
創建家園共育的有效機制,實現家園無障礙溝通、高質量合作,形成良好的家園共育生態教育環境。同時,建立并完善家園共育相關工作制度,對于家園共育活動做好實施計劃方案設計、實施安排,并對每次家園共育活動進行總結、評價,查找問題、提取經驗,逐漸做到家園共育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
常態化的家園共育是一項系統性實踐項目,離不開家長的信任和支持。科學的教育理論、系統的課程內容、精細的教學組織、鮮活的案例分析,幫幼兒園構建了更加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在探索家園共育的過程中,家長不僅更新了育兒理念,還學習了育兒的知識和技能,對提升幼兒各方面能力起著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實驗幼兒園)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