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霞萍
依依拿起一塊大紙板,踮起腳尖把它放到梯子頂上,發現梯子變成了小屋,她熱情地呼喚好朋友到小屋做客。“你的房子怎么沒有墻壁?”“裝個門吧!”孩子們圍著“溫馨小屋”不斷提出自己的設想,并一起尋找能當作墻壁、屋門的材料。隨即,他們在梯子兩邊各搭上一塊紙板變成了墻,又用紙板給小屋裝上了門和屋頂。在給小屋加屋頂時,由于梯子太高,孩子們只有踮起腳尖才能勉強把屋頂放上去。然而,用作屋頂的三角板總是很容易倒下來。通過合作,他們在各種嘗試下找到了合適的卡口,成功給房子安上了屋頂。
梯子是可變性很強、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器材,深受孩子們喜愛。當孩子們厭倦了跳躍、壘高、攀登等傳統玩法時,對梯子的興趣便減弱了。為讓孩子們重燃對游戲的激情,我們將紙板等投放到戶外自主性游戲中,給孩子更多元的材料,于是就出現了前面的一幕:孩子們將梯子衍生出另類玩法,讓其從戶外工具變成過家家的玩具。在探索嘗試中,孩子們構建了新的知識經驗,學會了與同伴合作、分享并從中收獲自豪和快樂。
游戲給予孩子的價值,教育者在游戲創設與指導上的啟示與反思,都凝結在這場搭建“溫馨小屋”的活動中。
第一,允許自主性游戲“變奏”。原本普通的梯子戶外活動,因其中一個小朋友發現了另一種玩法,吸引了其他小朋友,衍生出“溫馨小屋”的游戲。游戲切中了孩子們的興趣點,使他們樂此不疲地實驗,并自然地進行合作、分工,在挑戰中不斷思考、嘗試、調整。作為自主游戲,我們的目的是激發孩子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大膽自主的嘗試中獲得體驗。因此,對于自主性游戲的“變奏”現象,教育者要允許并欣然接受,不要關閉那扇“探索之門”。因為每一次的“變奏”都可能誕生新的游戲內容,引領孩子進入更有趣的探索世界。
第二,有時無聲勝有聲。孩子們的游戲內容并非預設的活動內容,在嘗試的過程中也多次失敗,恰是教師的“視而不見”使幼兒有更多探索的空間。孩子們需要的是贊許的目光和微笑,在嘗試中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調整自己的操作。因此,孩子們在游戲過程中,并不需要教師過多進行干預。孩子的發展需要相當長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要學會等待,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允許孩子不斷嘗試,讓他們從操作體驗中進行提升,構建屬于他們的經驗和方法。
第三,以多元材料構建游戲環境。通過觀察,我們發現游戲材料對孩子同樣重要。他們的探索正是從身邊游戲材料的更新開始的,那些低結構的原始材料(如紙板、紙筒)因可變性強給予了孩子們想象空間和創作靈感,成為他們探索與發現的鋪路石,也讓游戲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幼兒的興趣點和關注點是教育的有效起點,教師只有敏銳地覺察到幼兒的需求和興趣,準確地判斷幼兒當前的經驗水平,順應幼兒的需求和興趣,提供適宜的游戲環境,才能實現幼兒學習的目標和價值。孩子的游戲世界,風景別樣,只要我們能蹲下身子,便能欣賞到最美的畫面。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左岸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