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敏
摘 要:隨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教育部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目標與任務有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更是來源于實際問題,其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并在未來進入社會更好生活。生活元素的融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教師應當在課堂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本文就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應用展開探討。
關鍵詞:生活元素;小學數學;應用
引言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解決生活問題。在這一理念的感召下,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已成為現代教學的主流,它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中的必要性
小學生處于認知發展中的不成熟階段,對于新鮮事物都有著濃烈的好奇心,在學習小學數學的過程中,生活元素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小學生的自控力比較差,注意力也容易分散,為了讓學生自主積極地接納數學、主動學習,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學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產生了學習熱情后,才會更好地接受教學安排。學生也能從生活元素的數學教學中得到更好的學習體驗,理解數學的學習意義,從而促進自身的數學學習發展,培養數學核心素養。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小學生在生活化的數學課堂中也會產生親近感,并且了解到更多數學應用于生活的實例,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
二、結合生活元素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興趣
小學生對貼近生活的知識往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更能加深對它們的理解和記憶,而對數學中抽象的知識不感興趣,雖然這些知識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基于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深挖其中蘊含的生活元素,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例如,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主要向學生介紹了長方體的基本特征,考慮到長方體這一模型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不再單純的理論說教,而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他們創設了很多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指導他們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展開探索,構建知識體系,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如在導入環節,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圖畫,有茶葉盒、文具盒、衣柜等。用色彩和圖畫觸及學生的興趣點,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幫助學生獲得對長方體的直觀認知。在對長方體的各個元素有了初步的認識后,教師又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讓學生以手中現有的長方體物品為觀察對象,動手探究長方體的特征。這一自由、開放的活動得到學生的積極響應,只見他們有的用直尺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發現長方體的四條長相等、四條寬相等、四條高相等、有的將長方體紙盒剪開、展開,發現它相對的兩個面完全相同,六個面是長方形,特殊的長方體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其他四個面是長方形……就這樣,學生在情境中興致盎然地探索、體驗,增強了對長方體的感性認識,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生活優勢,注重教學方法
生活化教學融合小學數學課堂,教師需要合理選擇生活素材,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教師在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生活素材時,應當有所根據,盡量取正面教材,給學生積極的學習心理暗示。同時,教師也應當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設計教學形式上盡量采用學生喜歡且受用的方式。數學學習應該擺脫僵化的教學現狀,利用生活元素的優勢,來讓學生在學習中快樂、穩健地進步,并且盡量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壓力。例如,在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好工具,如“圓規”,數學課堂上一般也會配備教師用的作圖圓規,方便在黑板上畫圖。教師可以在課上一邊教學圓的概念,一邊讓學生嘗試自己動手畫圓。圓形有很多特質,非常適用于生活元素作圖,根據圓與角的特殊定義,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主地利用圓規和三角板,將課本上的概念以圖形展示出來。數學的學習需要學生自主思考,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只有通過自身的思考和不斷實踐才能有所收獲,從而提高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發展數學學習能力。比如圖形的教學,教師完全可以用生活中的事物舉例,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尋找生活中的幾何圖形,在培養學生的辨識力、觀察力和空間想象力的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對數學圖形產生興趣。
(三)增強教學趣味性
數學這門學科雖然比其他學科較為抽象和復雜,可是其中很多知識還是充滿了趣味性的,教師在引入生活案例的基礎上,應該借助多媒體來輔助教學,該手段可以使得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更加直觀,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說,“空間和圖形”相關的知識,教師如果只是空洞地將教材中的概念講給小學生聽,那么他們很難真正理解這些知識,如果把這些靜態的圖形變得“鮮活”起來,那么學生就可以很直觀地理解。具體做法就是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以及創設動態的情境,有效發散小學生的思維,讓他們進行大膽的想象,還應該把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數學圖形展現給他們看。如果小學數學教師想要更好地將生活案例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可以采用導入的方式,那么導入教學法是什么呢?教師采用趣味性的開頭導入本節課所需要講述的內容,這樣的形式更能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有效提高整堂課的教學效果。
(四)走進生活,突顯數學的重要性
無論是一年級的“位置與順序”,還是六年級的“生活中的數”,都充分體現了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有助于學生直面數學在實際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數學。學生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在現實的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原來都能用數學知識來解決。
總而言之,生活元素的加入能夠幫助教師順利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豐富課堂形式,使得抽象知識具體化,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數學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促進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發展,并且提高了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馬林.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學周刊,2019(34):75.
[2]靳永安.淺談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142.
[3]沈延安.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生活的關聯應用實施及對策[J].內蒙古教育,2019(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