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深圳經濟特區40年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踐與經驗

2020-01-08 00:31:01中共深圳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特區實踐與理論 2020年4期
關鍵詞:事業單位改革管理

中共深圳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先行地”。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深圳勇擔改革使命、敢闖敢試,不斷將各項改革向縱深推進。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深圳一直積極探索、大膽突破,堅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以優化機構設置為重點,持續深入推進改革,基本構建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符合現代化超大城市特點的行政管理體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積極落實中央和省委部署,全面深化黨政機構改革,實現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變革,有力保障和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一、改革歷程

40年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要求,深圳先后開展了十次大規模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每次改革都有新探索、新突破、新進展。改革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突破計劃經濟管理體制階段(1980—1991年)。經濟特區建立之初,為適應外向型經濟發展,大膽打破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模式,在政府職能配置、機構設置上進行了一系列新探索。20世紀80年代,深圳先后開展四次大規模的政府機構改革,重點改革不適應新的經濟發展要求的傳統管理體制,推進政企分開,弱化政府微觀經濟管理職能,實現精簡高效。如1981年第一次改革,撤并十多個專業經濟管理部門和20多個行政單位,整合設置18個政府部門,創建適應外向型經濟發展要求的行政管理體制框架。1983年第二次改革,重點是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完善宏觀調控機制,同時加強決策、咨詢部門。1986年第三次改革,基本完成撤銷專業經濟主管部門的任務,同時減少行政管理層次,市政府管理層次由原來的三級(政府、委辦、局)轉變為兩級(政府、委辦局),提升了辦事效率。1988年第四次改革,合并精簡政府經濟口、建設口機構,“大工貿”“大建設”等大系統管理體系初現。

(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2001年)。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相應更多地由“破”到“立”。與此相適應,深圳于1992年、2001年開展兩次機構改革,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宏觀調控,進一步強化大行業、大系統管理。如在全國率先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幅精簡行政審批項目,減少不必要的行政管制;按照政資分開、政社分開的要求,積極探索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取消企業對行政機關的隸屬關系,推進社會中介組織與政府脫鉤;優化調整政府組織結構體系,進一步形成“大社保”“大教育”“大交通”和“大保稅區”等大部門。

(三)適應科學發展的階段(2002—2011年)。這一時期,根據中央關于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深圳在注重經濟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強社會建設。與此相適應,深圳于2004年、2009年開展兩次機構改革,更加突出建設服務型政府目標,重點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大力改善民生,同時積極探索、全面深化大部門制改革。如2004年的機構改革,更加突出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勞動和社會保障、安全生產、應急、中小企業服務、金融發展服務、行政服務等領域或新設機構,或加強職能、充實力量。2009年大部門制改革,本著先行先試、積極探路的原則,在全國率先探索構建符合現代化大城市特點的政府管理架構,在更多領域推行大部門制,政府部門由46個精簡為31個,有效促進了職能有機統一,強化了部門運作協調性,提高了政府運作整體效能,“大市場”“大交通”“大城管”“大文化”等改革做法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肯定和推廣。

(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階段(2012年至今)。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積極適應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更加注重政府職能轉變、治理能力提升,將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其中,2014年機構改革進一步突出政府職能轉變,推行清單式管理與服務,同時深化完善市場監管領域大部門制。2019年黨政機構改革,范圍和力度遠超以往,黨政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實現系統性、整體性重構。組建或優化調整黨委在深化改革、軍民融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財經、教育、審計等重大領域的議事協調機構,加強組織、宣傳等黨委職能部門對機構編制資源、公務員隊伍、宣傳陣地等的領導和管理,更大力度統籌黨政機構設置,加強新興金融、律師、注冊會計師等行業組織黨建領導力量,切實將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的制度安排落到實處。在醫療保障、退役軍人事務、生態環境、應急管理等領域新組建或重新組建機構,更好推動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各項事業發展,切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黨委、政府與人大、政協機構改革以及群團組織改革統籌推進,各類機構有機銜接、相互協調,各項改革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二、改革主要舉措與成效

40年來,深圳積極先行先試、銳意改革、攻堅克難,不斷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逐步構建起職能明確、結構合理、功能健全、運轉協調、效率較高的政府治理體系。

(一)堅持簡政放權,著力推進政府職能深刻轉變。轉變政府職能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40年來,深圳始終圍繞理順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堅持簡政放權,不斷完善政府經濟管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保護等職能,逐步實現政府由直接管理為主向間接管理為主轉變、由微觀管理為主向宏觀管理為主轉變、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1.大力轉變經濟管理職能。充分尊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根據不同時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大膽優化調整政府經濟管理職能。一是推進政企分開,將政府承擔的微觀經濟管理職能還給企業,擴大企業自主權。如1981年率先打破按行業、產品門類設置政府經濟管理部門的舊模式,將專業經濟管理部門轉為經濟實體;1994年實行企業無行政主管部門改革,黨政機關與所辦經濟實體脫鉤,取消國有企業的行政級別,等等。政府不斷減少干預,更大程度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二是推進政資分開,按照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原則,探索國有資產管理新路子。早在1987年就成立全國首個國有資產管理專門機構(深圳市國有資產投資管理公司),負責國有資產的監管和營運,行使政府職能;后經逐步改革,對市屬國有企業資產實行統一管理,形成了“市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市級資產經營公司—生產經營企業”三層次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三是強化政府宏觀管理職能。弱化微觀管理職能的同時,不斷加強宏觀統籌職能。1984年,將計劃委員會改為社會經濟發展委員會,負責制定特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同時設立工業發展委員會,統管工業發展和企業管理工作。之后,逐步整合工業、貿易、招商引資等各項經濟管理職能,促使政府部門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企業轉向主要依靠經濟手段調節行業、服務企業,并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節能減排等手段,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

2.不斷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適應政府從單純關注經濟到更加關注民生,從管理為主到管理和服務并重的轉變,切實加強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一是加強社會管理。不斷強化政府在治安、人口、環境保護、市場監管等領域的管理職能,完善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基金監管等制度,擴大保障范圍、提高保障水平。對衛生和人口計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文化和體育、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等職責相近的社會管理領域,探索綜合設置機構,提高統籌管理能力。創新流動人口管理,按照“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標準,保障外來勞務工基本醫療、就業服務、技能培訓、子女入學等權益。二是積極培育發展各類社會組織。打破中介組織行業壟斷,大力推進與政府部門脫鉤,將專業性、技術性、事務性職能交由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承擔。1995年,全市性的社會團體均實行“工作自主、人員自定、經費自籌”的管理方式,會計師、審計師事務所改制并與掛靠部門脫鉤,評估、拍賣、公證及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性服務機構先后退出編制管理范疇。2004年率先在行業協會及工商經濟類、社會福利類、公益慈善類三類社會組織推行直接登記,2012年直接登記范圍擴大至八類。三是積極擴大公共服務供給。發揮深圳市場化程度高的優勢,將公共教育、養老服務、社會救助等面向社會公眾的服務和政府履職所需的專業性、輔助性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積極引導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民辦學校、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拓寬公共服務供給渠道。四是完善政務服務。不斷改進政府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率,從率先實行集中窗口服務到全面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從串聯辦理到并聯辦理,從縮短辦理時間到實現“秒批”,從被動服務到主動推送服務,從區域分散辦理到全市通辦等,不斷推進政務服務升級,更好滿足群眾和企業需求。

3.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1997年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來,先后開展六輪較大規模的改革,從減少行政審批項目數量,到規范行政許可和非行政許可審批,再到建立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動態管理和規范指導審批事項,改革不斷深入。尤其是近年來,按照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統籌推進“放管服”改革,在繼續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數量的同時,全面規范和優化行政審批運行,將改革的關注點從靜態事項拓展到動態運行,從源頭管控拓展到后續監管,實現“弱審批、強監管”,改事前審批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逐步完善監管標準,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規范監管行為,從單純的簡政放權拓展到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大力度協同推進“放管服”改革,真正實現審批更簡、監管更強、服務更優,推動政府職能深刻轉變。

4.不斷優化市、區事權劃分。從建設現代化城市目標出發,按照重心下移、便民高效的原則,適時優化調整市、區事權,先后開展五輪市、區事權、財權劃分,充分調動市、區積極性。經濟特區初創階段,合理劃分市、區政府在規劃、土地、社會管理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職能。1990年撤銷原特區內五個管理區,組建三個市轄區,強化區級經濟建設職能,擴大管理權限。之后,陸續調整市、區管理權限,向區級政府下放投資項目立項審批、城市建設管理、文化衛生教育管理等多方面權力,增強區級政府履職能力。尤其是2016年以來,深圳推出“強區放權”改革,并結合第五輪市、區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強化市的宏觀統籌和規劃決策職能,提升區的綜合治理能力、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全面下放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城市建設管理、社會管理、駐區機構管理等領域140余項事權,有效激發基層工作積極性,釋放城市開發建設活力。

(二)堅持精簡高效,著力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機構是職能的載體,深圳一直高度重視機構建設和改革,從更好履行政府職能、更加協調高效推進政府運行出發,綜合設置機構,在多個領域推行大部門制,減少了職責交叉、降低了協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

1.在產業管理方面。重點從加強產業發展的聯動性考慮機構設置。1988年,合并工業辦公室、貿易發展局、引進外資辦公室,組建經濟發展局,“大工貿”體系初現。之后進一步完善大行業管理,組建貿易工業局,統一管理全市工業、國內外貿易和招商引資工作。2009年,為解決產業管理部門較多、資源分散等問題,整合貿易工業局、科技和信息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領導小組辦公室、保稅區管理局、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等五個部門,組建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委員會,促進科技、工業、貿易和信息化的融合。之后,為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單獨設立科技創新委員會,整合農業、漁業管理職責和機構,于2011年設立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在全國率先實現對一、二、三產業的統一管理。

2.在市場監管方面。重點從市場統一性、資源配置科學性出發,不斷優化機構設置。20世紀80年代,將物價局并入工商局,形成“大工商”管理系統,并改革特區內工商行政管理體制,由市、區分級管理調整為市垂直管理。1999年,將垂直管理范圍從特區內擴大到特區外,實現了全市范圍內市局、分局、工商所三級垂直管理,有效改變了行政執法尺度不一、審核發照寬嚴不一等情況。為加強對生產、流通領域的統一監管,于2009年整合工商、質監、知識產權三個部門,在全國率先組建市場監督管理局。之后,進一步整合食品藥品監管職責和機構,形成了覆蓋生產、流通、消費三個環節,工商、質監、知識產權、食品藥品四大領域的“大市場、大部門、大監管、大服務”格局,為全國改革提供了深圳樣板。

3.在城市建設和管理方面。重點從城市發展的有機性、整體性出發,解決部門間分工不夠合理,職責交叉重疊等問題。一是實行“大規劃”。早在20世紀90年代,深圳就探索將規劃和國土管理部門合并,設立了規劃國土局。2009年,為進一步強化規劃引領作用,解決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缺乏有機銜接的問題,組建了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以提高規劃編制的前瞻性和實施的有效性,強化政府對城市空間資源的有效掌控,推動重大項目落地實施和產業空間集約使用。二是實行“大交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積極探索和構建以“大運輸”體系為主要特點的交通管理體制,實現了包括公路、海、空、鐵運輸及城市公共交通、郵政、物流的統一管理。2009年,將原有的“大運輸”拓展為“大交通”,組建交通運輸委員會,統一負責道路的規劃設計、建設、管養、執法以及海、陸、空、鐵等各種運輸方式的管理。三是實行“大環保”。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由“三廢”治理向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水平轉變。2009年,在環保局基礎上組建人居環境委員會,歸口聯系住房建設、水務、氣象部門,統籌負責環境治理、水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建筑節能、污染減排和環境監管工作。2019年機構改革,進一步整合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海洋環境保護等職責,新組建生態環境局,并在各區設分局,實現全市生態環保統一垂直管理。此外,按照城市化的總體要求,較早實施園林綠化、環境衛生和城市綜合管理一體的“大城管”體制,加快推進深圳園林城市、花園城市建設。

4.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主要是突出整合、提升服務保障能力,提高公共服務效能。一是實行“大文化”。1989年開始實行大文化管理架構,成立文化委員會(后更名為文化局),統管全市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行業。2009年,為推動文化、體育、旅游融合發展,進一步整合文化局、體育局、旅游局、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等機構,新組建文體旅游局,充分發揮綜合優勢,提升城市文化內涵。二是實行“大社保”。1995年合并社保局和醫保局,成立統一的社保局,集中統一管理全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后繼續合并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建立健全從就業到養老的服務體系。三是實行“大政務”。2004年設立行政服務大廳,將原各個部門分散對外的窗口集中到一個大廳;2012年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實現實體辦事大廳與網上辦事大廳并行;2019年進一步整合電子政務、政務服務、大數據管理,組建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完善技術與業務、技術與服務、技術與管理充分融合的體制機制。此外,為提高政府處理突發應急事件能力,實行“大應急”體制,有效整合應急資源力量。

目前,經過不斷優化調整,深圳黨政機構已實現統籌設立,黨委職能部門還實行了歸口管理體制;凡涉及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國家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的機構,按上下對應原則設置。同時,設立了體現深圳城市發展特點和功能定位的特色機構。如組建了市委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市扶貧協作和合作交流辦公室、市中小企業服務局等,黨政機構設置符合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

(三)堅持依法行政,持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市場越活躍越需要加強法治保障。40年來,深圳積極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在行政決策、行政執行、綜合行政執法、行政監督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創新,推動行政決策更加科學、執行更加高效、監督更加有力、執法更加規范。

1.完善行政決策機制。決策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環節和其他行政運行的基礎,深圳歷屆政府都十分重視從決策的科學性、公共性、協調性出發完善體制機制。一是健全依法決策機制。2001年出臺市管單位領導集體決策重大問題議事規則,初步建立重大問題決策制度。近年來出臺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合法性審查辦法、公示暫行辦法等制度文件,推進各區各部門在門戶網站開設重大決策信息發布和公眾參與專題欄目,實現決策規范性。二是深化科學決策機制。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建立決策咨詢機制,實行“虛委實辦”的行政格局,規定各類委員會主要職責是進行審議、咨詢和協調;2005年成立市決策咨詢委員會,為市委決策提供咨詢服務;同時,在部分領域實行專家參與決策制度,真正做到集思廣益。三是完善民主決策機制。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于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價格、公益性服務價格等實行決策前聽證會制度,廣泛聽取群眾代表以及經濟、法律、技術等方面專家學者的意見。

2.優化行政執行機制。政府職能是否得到有效高效履行,與科學合理的行政執行機制密不可分。深圳不斷完善執行制度,創新執行方式,極大提升了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管理服務效能。一是完善合法性審查機制。在全國率先實行政府規范性文件前置審查制度,明確市法制工作機構對市政府工作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進行合法性審查,確保不同部門規范性文件的協同性,提高規范性文件質量。同時,在20世紀80年代首創并不斷完善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政府法律顧問代理政府參與案件,對政府重大決策、行政行為及重大合同提供法律意見,有效避免違法行政行為。二是規范政府行為。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明確政府立法工作法治化、公共財政管理與政府投資法治化、行政審批法治化、行政處罰法治化、行政責任法治化等12大項、225細項的具體要求,確保將政府行為納入法治軌道。為進一步促進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于2015年完成了清理行政職權編制權責清單專項工作,系統梳理規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十類5000余項行政職權并在網上公布,夯實了依法行政的基礎。

3.創新行政監督機制。行政監督是規范行政行為、提高行政執行效率的重要保障。深圳在全國率先設立監察局、建立效能監察室,逐步構建起科學、剛性、可操作的行政責任體系。一是推行行政問責制。2001年制定行政過錯責任追究暫行辦法,首次明確對行政過錯必須問責的制度。之后,陸續出臺部門行政首長問責、部門行政首長財經責任問責、違反招標投標規定行政處分等方面的規定,行政問責的依據更加明確完善。同時,通過查處行政過錯典型案件和影響行政效能的問題,糾治不當行政行為,提高公務員的效率意識和責任意識。二是建立目標管理與績效評估機制。2006年首先在公安、交通、環保、食品藥品監管、城市管理等五個部門試行部門責任白皮書制度,以“白皮書”形式向社會公布部門職責、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等,后逐步擴大實施范圍,強化了責任目標管理,加強了人民群眾對部門的履責監督。2007年開始績效評估試點,2010年起全面推行,建立起較為科學合理的政府績效評估與管理工作體系,逐步實現績效管理的實時化、動態化、科學化和制度化,推進政府責任層層落實。三是整合監督資源。2015年黨政部門聯合推出“五責聯審巡查”工作制度,開展黨政領導干部選人用人責任、機構編制責任、議事決策責任、領導分工責任審查和任期經濟責任審查,形成對干部監督檢查“組合拳”。

4.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深圳在全國較早推行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20世紀90年代便在羅湖區開展試點,成立區行政執法檢查局,用一頂“貝雷帽”取代七頂“大蓋帽”,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重復執法和交叉執法問題。之后不斷深化改革,從整合執法隊伍到理順執法事項,從系統內綜合執法到跨部門綜合執法,在全市逐步構建了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大部門綜合執法與各區創新綜合執法相結合的“1+8+X”執法體系。2019年機構改革,按照減少層次、整合隊伍、提高效率的原則,進一步統籌配置行政執法職能和執法資源,合理劃分市、區執法事權,市級主要負責執法監督,市、區原則上只設一個執法層級,實行區級執法“局隊合一”體制,切實推動執法重心下移,執法效率和監管水平不斷提升,構建起適應現代城市發展的行政執法新格局。

(四)堅持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增強事業單位公益性與運行活力。深圳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原則,積極開展事業單位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明晰事業單位職能定位,調整布局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逐步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合理、具有一定規模的事業單位體系,在推動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社會進步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有力促進了公益事業健康發展。

1.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2006年,深圳在全國率先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按照社會功能,將事業單位分為經營服務類、監督管理類和公益類。其中,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轉為企業,監督管理類原則上納入行政管理序列,公益類根據情況轉企或整合。實現凡不應由政府提供的服務,均從事業單位剝離,交給市場和社會去做。改革當年,市屬518家事業單位(不含學校、醫院),納入行政管理序列的28家,轉為企業的124家,撤銷27家,數量減少34.6%、編制核減66.6%。與分類改革相適應,積極推行事業單位以事定費和政府購買服務,凡可以通過政府采購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務,在不影響服務穩定供給前提下,均采取“花錢買服務”“養事不養人”的辦法,用市場化方式組織生產和供應,不斷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2.推進事業單位去行政化。聚焦“政事不分、管辦不分”問題,開展制度創新,改變事業單位管理方式和內部運行機制,弱化事業單位行政色彩,理順政事關系。一是取消事業單位行政級別。1996年,實行事業單位等級規格的動態管理,實際上取消單位行政級別,僅保留主要負責人參照行政機關級別享受待遇。2007年,進一步推行崗位等級管理,不再確定主要負責人行政級別待遇,由身份管理轉變為崗位管理。同時,改革學校、醫院簡單套用行政級別并與待遇掛鉤的做法,出臺《中小學校長職級制管理辦法》等。二是擴大事業單位自主權。改革政府部門對事業單位的管理方式,早在2001年即出臺意見,明確主管部門對事業單位的管理主要是政策引導、檢查監督、管好領導班子(或法人代表)、監管國有資產,強化單位的自主權、公益性和專業化,使事業單位成為面向全社會的獨立法人。三是試行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建立以理事會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明確事業單位的主管部門、管理層、服務對象等各個利益相關者權責,構建以公益目標為導向、內部激勵機制完善、外部監管制度健全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形成事業單位獨立運作、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現代運行新模式。

3.創新事業單位舉辦方式。為更好滿足城市發展需求,深圳突破傳統事業單位運作模式,大膽創新事業單位舉辦方式。一是探索法定機構管理運行模式。借鑒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法定機構管理模式,選取兼具政府、事業和企業多重角色且有特殊改革攻堅使命的單位,以及專業性強、著力打造領域標桿或國際高地的單位,實行法定機構改革試點。先后在前海管理局、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國際仲裁院等12家單位開展,通過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明確其職責權限,賦予其人事薪酬和經費管理等自主權,建立以理事會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由行政主導向依法管理的轉變,充分激發其內在的活力和競爭力,促進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整體提高。二是大力推動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事業單位。為推動科技創新和高等教育發展,2000年起,先后批準北京大學、香港大學等26所高校在深圳設立研究機構。研究機構登記為事業單位法人,但不定行政級別、不核編制,經費自行解決,管理運營高度自主,實行企業化管理。后經逐步發展完善,形成了靈活高效、規范完整的管理制度體系。按照此種模式,深圳成立了90余家新型科研機構和各類高校研究院,將高校研究、科技資源與產業創新有機結合。這些兼具事業單位、企業、科研院所、大學特點,又不同于其傳統屬性的“四不像”單位,在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創新、深港合作與國際化等方面為深圳做出了突出貢獻。

三、改革經驗與啟示

縱觀深圳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史,就是一部不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以職能轉變為主線,以深化大部門制改革為重點,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邁向行政現代化的歷史。

(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順應時代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2017年黨的十九大明確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新的發展階段作出了戰略規劃和全面部署。40年改革一脈相承,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深圳歷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始終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是對黨中央關于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建設什么樣的政府等重要論斷的具體落實和直接反映。尤其是2019年機構改革,著眼于更好地發揮黨的領導這個最大的優勢,從體制機制上對全面加強黨的領導作出制度安排,從機構職能上把加強黨的領導落實到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確保黨始終成為經濟特區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二)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勇于創新。40年來,深圳始終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牢牢把握改革的核心理念。一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和市場機制作用有效發揮。二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改革,充分發揮法治基礎性、保障性作用,確保改革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運行。三是堅持職能有機統一原則推動改革,針對機構重疊、職責交叉、辦事效率不高等問題,實行大部門制改革,強化部門運作協調性,提高整體效能。四是始終推動政府機構高效運轉,在改革中合理設計、不斷創新完善行政運行機制,充分釋放制度能量活力。

(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強群眾獲得感。人民利益是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中,深圳始終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服務導向,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從體制機制入手,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例如,職能配置上,始終注重強化和改進公共服務,圍繞水污染治理、食品安全、市場監管、司法公平正義等社會熱點,加大監管執法力度,維護公平的市場環境,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加強基層社會治安力量,促進平安深圳建設,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等;機構設置上,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努力補齊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短板,加強公共服務機構設置。

(四)始終堅持向市場放權,轉變政府職能。堅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厘清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邊界,以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堅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解決政府越位、缺位、錯位問題,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不斷擴大城市公用事業、市政建設等公共服務領域市場化范圍。例如,堅持放管結合、并重,將政府管理重心轉向監管,簡化審批流程,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改革政府提供服務方式,引入市場機制,大力推進政府采購和服務外包;創新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手段,探索法定機構管理運營模式,激發內在活力和競爭力。

(五)始終堅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歷次機構改革都同步考慮推進機構調整、政府職能轉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及市、區權責劃分。圍繞政府職能轉變,系統謀劃、統籌推進“放管服”改革、行政機構改革、事業單位改革和機構編制管理創新等各項改革,把握好各方面改革相互適應、相互支撐的規律性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復雜性,切實增強改革措施協調性、配套性、實效性。改革推進過程中,堅持開門搞改革,強化社會參與,堅持調動市、區兩級積極性,強化部門協同聯動,切實形成改革合力。

四、下一步改革方向與思路

(一)完善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優化黨委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持續健全完善推進先行示范區建設等重大工作的領導制度,充分發揮議事協調機構職能作用。建立健全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的體制機制。進一步理順黨政機構職責關系,發揮好黨的職能部門統一歸口協調管理職能,不斷調整優化相關機構和職能設置,確保黨實施集中統一領導,其他機構協同聯動、高效運行。

(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牽引帶動作用,加大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力度,著力破解阻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難題,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推動深層次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完善政府宏觀治理體制,完善民生保障機制,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重點創新完善前海深港合作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功能區管理體制機制,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助推大灣區建設。

(三)持續改革行政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治理體系。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以有效實施民法典為重要抓手,優化行政決策、行政執行、行政監督體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優化政府職責體系,健全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明晰政府權責邊界;加大力度改革政府直接提供管理和服務模式,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大力推動簡政放權,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完善政府調節與監管,做到放活與管好有機結合;繼續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加快智慧城市、“數字政府”建設,抓好“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打造高效便捷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為企業群眾辦事提供更好體驗。

(四)推進基層體制改革,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努力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以黨建為引領,推進街道體制改革,確保基層集中精力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充分發揮街道黨工委統籌協調各方、領導基層治理的作用,提升街道統籌協調能力。繼續推動管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優化街道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將直接面向群眾的管理服務事項下放至街道,實現能放即放、應放盡放。健全協同治理機制,暢通群團組織、社會力量等各類主體參與治理的渠道和途徑,形成協同治理新格局。強化基層治理創新,提高治理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五)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創新事業單位改革思路和舉措,繼續深入推進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強化事業單位公益屬性,提高治理效能。健全黨對事業單位領導的體制機制。優化事業單位布局,整合重組公益類事業單位,將更多資源向中心工作和民生事業傾斜。堅持以建章立制為根本,著力完善事業單位治理體系,逐步建立政事權限清單,理順政事管辦關系;探索實行機構職能編制規定,明晰事業單位公益性職能定位;實行章程管理,健全決策議事、民主管理和監督機制,最大程度激發事業單位運行活力;持續深化完善新型事業單位管理運行模式,推動更多高水平科研、教育機構落戶深圳。實施事業單位政府購買服務,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服務,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著力解決公共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展望未來,深圳將以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為起點,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政治擔當、使命擔當,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統領,不斷完善黨政機構職能體系,加強先行示范區建設中的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探索,努力將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為“雙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制度和組織保障,為全國改革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猜你喜歡
事業單位改革管理
棗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盡棄
今日農業(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論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的實現
改革之路
金橋(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加強和改進事業單位人事管理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40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立探討
消費導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26
事業單位中固定資產會計處理的優化
消費導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8
改革備忘
改革創新(二)
“這下管理創新了!等7則
雜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國國企中的應用
現代企業(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产黑丝一区| 不卡网亚洲无码|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国产99免费视频| 五月婷婷综合网|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综合网| 欧美激情网址|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99在线观看国产|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日韩美毛片| 国产网站黄|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色婷婷在线影院| 国产青青操|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性视频一区|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亚洲手机在线|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免费毛片a| 日韩第九页| 国产精品30p|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18在线播放| 另类专区亚洲|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女人18毛片久久|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国产在线97|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日本午夜三级|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91青青视频| 欧美天堂久久|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999在线| 5555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色综合激情网|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女人在线| 亚洲成人77777|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久久99国产视频|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毛片在线区| 国产毛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