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洪 蘇 暢
(川北醫學院 四川·南充 637000)
近年來,在健康中國戰略政策的指引下,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我國醫學教育不斷創新發展,醫學院數量和招生規模也逐年增加,醫學人才培養進行著全面改革。根據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客觀需求,醫學教育的核心需求仍是追求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能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高素質醫藥衛生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地方高等醫學院肩負著時代的重任,為主動順應時代發展和醫學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發揮臨床教學基地醫院的教學資源優勢,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服務于醫學教育。通過構建臨床教學基地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對臨床教學基地醫院教學質量進行定期評估,是醫學院校教學質量保障的重要環節,不僅能切實保障臨床教學基地醫院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基地醫院臨床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更能進一步深化醫教協同育人機制,培養合格醫學人才。[1]
(1)生源數量較大,教學資源緊張。由于高等教育擴招和學醫熱潮升級升溫的緣故,地方高等醫學院招生規模大,加速了臨床醫學教學資源的相對匱乏,為解決臨床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高等醫學院通過加快臨床教學基地規模擴張的步伐,不斷增加臨床教學基地數量,以解決日益增長的臨床教學需求同資源配置不足之間的矛盾,但各臨床教學基地醫院的教學水平良莠不齊,對臨床教學質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
(2)緊跟時代步伐,保障教學質量。近年來,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從數量增長轉向內涵發展,如何有效保障和持續提高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是擺在高等醫學院面前的重要課題。2017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國家高度重視臨床教學,提出全面提升人才醫學人才培養質量。[2]2018 年隨著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和全國教育大會的相繼召開,《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新高教40 條的頒布,“六卓越一拔尖”2.0 計劃的啟動,《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發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為如何培養合格醫學人才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政策引導,也為臨床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
(1)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建立的背景。川北醫學院高度重視臨床教學質量,結合當前高等醫學教育的政策和發展方向構建臨床教學基地質量評估體系,探索保障臨床教學質量的途徑和方法。我校著力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應用型醫學人才。學校臨床醫學教育辦學規模較大,臨床教學任務主要由直屬附屬醫院、非直屬附屬醫院和實習醫院承擔,臨床教學工作量大。從2006 年起,學校組織教學督導、教務管理人員、臨床教學專家深入臨床教學基地考察調研,集思廣益博采眾長為臨床教學資源不足尋求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經過反復考察論證,自2014 年開始在教學意識濃厚、教學條件優良、教學管理到位、教學成效突出的符合開展全程教學條件的24家非直屬附屬醫院中公開遴選全程教學醫院。由醫院主動提出申請,學校組織專家實地考察評估合格確立為全程教學點,至2017 年期間學校先后確立了11 家臨床教學基地醫院作為全程教學醫院,開展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全程教學工作,每個點選派30 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完成從理論教學、臨床見習到臨床實習的一體化臨床醫學本科教學任務。
(2)臨床教學基地教學質量評估的意義。了解基地醫院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質量問題是開展臨床教學基地教學質量評估的目的所在。研究建立臨床教學基地教學質量評估指標,科學評判教學質量,不僅能鑒定臨床教學基地教學水平,還可以診斷教學工作中長處與不足,提供指導性意見和建議。在實踐過程中發揮評估導向的作用,引導臨床教學基地緊跟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方向更新教育觀念、明確發展目標和方向、深化教學改革,促進醫教研協同發展,從而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3]兼顧激勵與督促作用,有效促進臨床教學基地改善辦學條件、規范教學管理、建立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形成以自我評價為主導和院校評估為輔助的教學監控與評價機制。通過評估找到薄弱環節,為學校加強臨床教學基地建設提供決策依據。
(3)臨床教學基地教學質量評估指標建立。在國家各級各類審核評估和專業認證的檢驗下,我校在接受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和臨床醫學專業認證過程中,不斷強化對臨床教學基地教學質量評估,努力實現臨床教學基地教學質量同質化。為保障臨床教學基地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通過借鑒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和認證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參考國內相關醫學院校對臨床教學基地開展評估的指標體系的設置,將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評估要求融入到教學質量評估指標中,增加教育發展規劃、教育專家參與、學業成績形成性評價、信息反饋、社區實踐教學等指標,建立一套適合本校校情、保證教學質量、自我監控、良性循環的評估機制,將教育評估的先進理念、科學方法及良好做法貫徹到臨床基地教學全過程,實現教學評估的常態化,以期達到教學質量同質化。
川北醫學院臨床教學基地教學質量評估工作由學校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中心在分管教學副校長的領導下統籌開展。校督導委員會專家和附屬醫院臨床教學專家組成評估專家組,以臨床教學基地教學質量評估指標為依據,采取醫院自評自查和專家組的現場評估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聽匯報、查資料、聽看課、觀摩教學查房及見(實)習、召開學生座談會等形式,對我校11 家全程教學臨床教學基地教學情況進行了全面的常態監控和評估,形成評估報告反饋給臨床教學基地。評估報告在肯定醫院成績的同時也對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不足指出了需要改進之處,并要求醫院針對問題制定整改計劃,限期整改。
臨床教學基地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建立和應用,形成了有組織、有制度保障的教學質量監控運行機制,通過對臨床教學基地教學質量進行監督和考評,不斷發現臨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瓶頸,推動臨床教學基地醫院不斷加大教學投入、改善教學條件、規范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轉變教學意識,牢固樹立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對開展全程教學的11 家醫院進行臨床教學基地質量評估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共性問題:各臨床基地在意識上都非常重視臨床教學工作,教學投入逐年增長,不斷提高和改善硬件設施及條件滿足教學需求;臨床教學基地不斷加強教研室建設,教研室設置逐漸趨于合理;臨床見習、實習帶教越來越規范;教學管理制度化,教學管理文件逐漸系統化;臨床教學基地醫院教學監控體系初步建立,設立醫院教學督導,督查臨床教學活動;醫院臨床教師教學熱情高,教學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提升。需要得到持續改進的地方,比如:教學管理資料的分類歸檔、教研室教學活動材料的收集整理需要進一步規范;臨床基地教師信息化教學手段有待加強;臨床教學過程中注重與時俱進,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貫穿于臨床教學全過程。臨床教學基地應加強教學質量監管并及時反饋教學信息,進一步健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暢通信息反饋渠道,有效運用評價結果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通過對臨床教學基地教學質量評估,臨床教學基地的發展狀況和教學質量狀況得以全面了解。為進一步加強臨床教學基地的建設與管理,促進臨床教學基地加強內涵建設,達到同質化水平提供參考依據,克服重資源建設、輕教學管理、輕質量評估等弊病,發揮評估體系的導向作用,調動臨床教學基地教學積極性,形成學校和臨床教學基地共同保障教學質量的良性循環,提高臨床教學質量。[4]同時,建立及時有效的教學質量反饋系統,達到有效保障教學質量的目的。
地方高等醫學院在實際工作中,研究和實踐保障臨床教學質量的評估體系,在臨床教學管理引入新的、長效的、常態化的評估方法和手段,在實施過程中不斷驗證、修改、完善,評估結果客觀反映醫院和學校的教學質量保障水平,更好地指導臨床教學基地醫院開展臨床教學工作,保障和促進臨床教學基地同質化建設,對醫院的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實施、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水平以及教學改革、特色教學等工作都是極大的推動,促進臨床教學質量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