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偉
(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秦皇島 066004)
(1)部分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上關注、課下不關注,校內關注、校外不關注,考試關注、日常不關注”。關注是認同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但部分高校思政課程的到課率、抬頭率、點頭率不高,主要依賴考勤壓力和分數刺激;學生主動討論思政話題的熱情不高,從課內到課外、校內到校外逐級遞減;自主搜集攝取思政知識的積極性不高,一定程度上重專業而輕修養;個別學生的學習動機不純,存在應付思政考試、最后混個文憑的功利傾向。
(2)少數學生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意識淡化、集體主義精神衰減。在我國經濟發展尚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下,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對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學生群體造成一定沖擊,有的學生把國家助學金當成“天上掉下的餡餅”,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一些生活奢侈的學生在評選助學金的“特殊時期”突然變得“低調起來”,“競選平困生”成為可以不勞而獲的“增收方式”;一些事業有成的畢業生拖欠助學貸款,因此進入了“征信黑名單”。
(3)一些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掌握遠未達到學以致用的程度,尚未形成運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去分析、解釋問題的能力。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還需從“記住”向“會用”升華;覺得在思政理論上下功夫不如多花些精力鉆研專業課“有用”的想法并不鮮見;認為思政學習就靠死記硬背,學做分離、知行脫節的現象仍然存在。
(1)“填鴨教學”方式不再契合“00 后”大學生的身心特點。“00 后”大學生作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從小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全媒體環境中,書籍、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腦、手機、平板等信息獲取終端多到不勝枚舉,已經習慣了借助網絡渠道根據自身興趣有選擇地獲取信息,如果老師課上的教學內容不足以給學生帶來新的觸動和啟發,或者可以輕易為“百度”“知乎”“愛問”等平臺的快餐化知識所取代,學生對課堂的依賴性和興趣度就會顯著降低。
(2)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的課程引力需要加強。思政課與專業課不同,學生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已經反復學習過相關的基礎性內容,不會產生對專業課程那種初次接觸的新鮮感,也不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工作、就業。大學階段的思政課程如果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層次、深度、廣度上有更進一步的思考和突破,就容易變成“炒冷飯”“沒新意”,被誤解為初高中甚至小學階段意識形態教育反復灌輸和機械堆砌,容易使學生滋生“索然無味”“無關緊要”“例行公事”的厭學情緒。
(3)學校內外對思政學習氛圍的營造不到位。一些高校中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氛圍并不濃厚,許多在校生不愿意在課堂或團學活動之外的業余時間里交流思政話題或涉獵思政知識,認為這樣會顯得“特立獨行”或感到“不好意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仍處于從進校園、進課堂向進頭腦深化的初級階段。高校之外,由于傳統思政更多地強調學習的嚴肅性、嚴謹性,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思政學習必須“正襟危坐”的思維定式,目前思政教育親民、輕松、生動的有效載體偏少,暫未形成和國學、詩詞類似的公眾學習熱潮,缺少能夠吸引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社會各方廣泛關注的形式和載體。
(4)思政教育中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解析和回應不充分。傳統的思政教育較多地強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學生所學的政治理論在社會實踐中得以比對印證的機會有限。少數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滯后,片面放大成就,刻意回避問題,違反了思維邏輯和認知規律,容易導致學生對所學理論認可度和信任度下降。特別是學生在遇到一些學校內外的負面現象和負能量時,在沒有得到及時的解釋和引導的情況下,可能干擾自身認知,把思想政治簡單看作意識形態灌輸和知識要點堆砌,遮蔽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本色和方法論價值。
(1)思政課程教學必須堅持理論的徹底性,立場鮮明地把大是大非問題講清楚。擺脫單純的理論說教,善于用馬克思主義的“大道理”解答青年學生的思想困惑。堅持以政治的堅定性為前提,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講解透,把學生的疑惑問題研究透,讓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學以致用、用以促學,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在政治正確、理論嚴謹的前提下,創新契合當下大學生身心特點的新時代思政教育方式。通過合理的體系和要素設計,注重對大學生群體好奇心、成就感、自主性的有效滿足,增強青年群體的參與興趣、保持學習熱情、避免倦怠情緒、培養行為習慣,增加思政育人的引力和粘性,促進學習方式從“被動填鴨”向“主動攝取”轉變,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持續深化。
(3)不斷拉近課堂和現實生活的距離,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潛移默化地融入課堂教學,融入青年學生的人生經歷,讓他們體會到“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能實實在在地解釋和解決他們關心的現實問題,進而增強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方法的自覺性,真正形成情感認同、理論認同和價值認同。
(4)探索全方位、立體化的“浸潤式”育人模式。結合高校教學現狀創新思政育人方法,讓學生通過在學習、生活、課余活動中的親身體驗,切身感受到社會的進步、祖國的強大、制度的優越,破除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理想虛無主義思潮的沖擊和侵蝕,形成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由衷認同和自覺踐行,引導大學生群體成為傳播先進思想、推動社會進步的先鋒力量。
(5)促進思政課教師不斷提升授課水平和藝術,在授課風格、授課語言、授課形式上大膽探索創新,解決思政課教學刻板單一、親和力不夠的問題,堅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和學生形成正向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動,逐步拆除學生的“心墻”,激發內在的學習動力,產生思考的興趣,使教學更接地氣,更有實效,為強化政治認同奠定更好的知識基礎、心理基礎和實踐基礎。
(1)從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起步。改變傳統思政課程以講授說教為主的教師單向輸出模式,加強學生參與度更高的體驗式、互動式教學;增加課內外實踐教學比例,加強思想理論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解讀和觀照;適當控制班級容量,結合班級的專業屬性和學情特點加強個性備課、注重因材施教;更新教學硬件,優化教學教法,通過新媒體手段優化學生聽講體驗;保持必要考評壓力,夯實學生的分析思辨能力的形成奠定可靠理論基礎;堅持以理服人和以情動人相結合,揭掉以往思政課程刻板、老套、枯燥、無趣的標簽,增強課堂學習的成就感和獲得感,提升課堂教學的原創率和吸引力。
(2)由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在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在包括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在內的所有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進政治認同、集體觀念、國家意識、四個自信等思想要素和不同課程的知識傳授、技能訓練有機結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加入整個課程體系協同育人的頂層設計,讓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成貫穿學生所有課程的全過程;推動思政和專業教師“會診”式備課,發揮好每一門課程的德育功能,共同服務于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健全課程思政育人效果考評體系,保障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不斷迭代優化。
(3)不斷提升“三全”育人水平。協同制定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教學計劃,實現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協同育人;構建包括資助育人、文化育人、服務育人、勞動育人、實踐育人在內的校園綜合育人系統,讓學生在校內的學習生活的接受全方位的德育洗禮;發揮好獎學金評定、各類先進評選、黨員發展等推優評比活動的導向作用,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校園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尊崇和體現;打造由思政課堂教學、專業課程教學、校內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環節和云端思政網絡共同構成的“三進”體系,促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
(4)逐步推動思政育人從校園思邁向社會。大學畢竟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社會才是最大的課堂。打開象牙塔的大門,把國家各級決策的理論依據、戰略考量、思路方法更為清晰完整的向大學生群體傳遞,讓他們認識到、體會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持理論體系不但能解釋問題,更能夠解決問題,讓“四個自信”成為新時代中國大學生砥礪奮進的強大支柱;加強思政教育的不同高校之間的校際交流,通過知識競賽、科研協作、交叉訪學等方式寫讓學生體驗不同環境中的思政育人氛圍,連點成面,讓強化政治認同成為高等教育系統乃至整個教育體系中師生共同關注的重要話題;打造面向社會公眾的親民化思想政治平臺,引導全面更加關注社會發展、更加關心國家命運,迸發出更加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萬眾一心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加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