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由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金融與財貿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72)
金融科技在業務層面和技術層面存在的系統性風險都較為隱蔽,由于金融科技其涉及的主體面多,信息傳播速度快,一旦發生風險,其波及范圍廣,將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從而誘發系統性風險。2019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文中提到要健康可持續地發展金融科技事業,顯示了國家對金融科技的支持,同時也對金融科技監管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從系統性風險角度分析和認識我國金融科技在發展中可能存在的系列風險,從國際金融科技監管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對我國金融科技系統性風險監管的思考,以期我國金融科技健康、穩定發展。
有國外專家認為金融系統存在的加速器機制和反饋機制,一旦遭遇極端負向沖擊,就會導致金融體系的崩塌。對于金融科技來說,由于其自身具有的“信息性”“科技性”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系統風險傳染的范圍。金融科技在為社會經濟生活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其隱藏在內部的系統風險也不應被忽視。
金融科技是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創新,而數字技術帶來的風險更加復雜和難以評估,有專家認為,數字技術安全已經成為影響金融穩定的一個主要風險源。第一,金融科技的發展離不開數字技術的發展,而數字技術總是存在技術漏洞、數據失誤、算法失靈等問題。這種由交易數據技術節點脆弱性和底層安全漏洞帶來的風險,是自身隱蔽性造成的風險難以識別,它加劇了追回資金的難度。第二,客戶與金融科技機構的地位不對等,金融科技機構掌握了大量客戶的信息和數據,有可能存在違反法律及管理規定濫用、盜用客戶信息,造成泄密客戶資料引起社會的恐慌和不安。第三,隨著數字技術的日漸成熟,金融科技中的算法和技術將出現同質性,面對同樣的數據集,云計算或人工智能趨于給出同一個最優方案。市場參與者出于對金融科技機構的信任,選擇同一種投融資策略或風險管理策略,在反饋機制的作用下,這種系統風險在金融體系內不斷積聚和放大,一旦產生外部沖擊,加速器機制發生作用,金融市場就會崩坍。
金融科技不會改變金融的本質和功能,因此金融本身固有的風險在金融科技中也會被充分顯現。第一,流動性風險。在金融科技中的流動性金融風險主要是指資金平衡的資產流動性風險和資金贖回的負債流動性風險。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金融機構與市場參與者存在的摩擦在外部較小沖擊的作用下可以迅速引起整個體系劇烈波動。應保證資金使用和留存之間的平衡,以維持一定的流動性,從而降低資產的流動性風險。當產生負面信息時,客戶會因恐慌而在某個時間點集中贖回資金,將發生擠兌現象,從而產生負債流動性風險。第二,信用風險。信用風險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信息不對稱引起,金融科技改變了金融的產品模式,金融的服務模式和業務模式,降低了信息成本,減少了信息不對稱,但始終不能消除資金融通中的信息不對稱。金融科技利用客戶沉淀的軟信息,大大降低了人力和時間成本,卻無法保證信息的真實性,便加劇了信息不對稱風險,為信用風險的發生埋下了隱患。第三,潛在風險。金融科技服務的“長尾群體”以及金融科技自身存在的“規模經濟效應”“范圍效應”都是潛在風險。一旦風險爆發,原來依靠的“利器”瞬間變為“毒針”,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經濟波動劇烈,管控難度更大。
金融科技發展提高了金融運行效率,為高質量經濟增長提供了優質保障,促進了我國經濟結構的創新發展,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創造了條件。同時,由于金融科技在運作中存在不規范、風險管理不到位、監管制度不完善等問題,因此,在鼓勵引導金融科技發展的前提下進行有效的、適度的監管顯得非常必要且十分重要。目前,很多國家并沒有因為金融科技的出現而對現有金融監管架構做大的改變,也未針對互聯網金融業態確定統一的監管機構。大部分國家根據各類互聯網金融業態的功能屬性,采取歸口監管策略,由相應的監管部門負責。以P2P為例,在美國,P2P平臺被認定為銷售“附有投資說明的借貸憑證”機構,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依據證券法等進行相應監管,在(SEC)注冊審核通過之后方能開展業務。不同于美國,法國、德國、瑞典等歐洲國家,把P2P界定為銀行類金融機構,對具有資質的平臺發放牌照,取得牌照后按照法律規定的業務進行經營。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和不斷探索,一種“監管沙盒”模式逐漸顯現成效,在風險可控制的前提下,給予金融科技以創新發展的空間。“監管沙盒”最早在英國實行,旨在鼓勵創新和縮短創新推廣時間,同時對創新業務的市場范圍等設定限制條件,以確保創新失敗的風險和影響在控制范圍之內,類似于我國的“改革試點”。企業申請進入“監管沙盒”后,可以獲得一個附帶約束條件的業務授權,從而在現實環境中測試創新性產品、服務和業務模式。此外,考慮到金融科技覆蓋的小微企業、低收入者等人群,這類客戶的專業知識少,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各國監管部門將信息披露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放在重要位置,對違規行為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例如,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發布的《關于互聯網眾籌及通過其他媒介發行不易變現證券的監管》要求P2P平臺要用大眾化語言向投資者準確無誤地披露投資產品的收益、風險等信息,包括過去的實際違約率、未來預期違約率、預期違約率計算的假設條件等(FCA,2014)。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和“創新監管方式”兩大任務,再次強調管控金融領域的系統性風險。近年來,我國金融科技發展迅速,金融科技正在融入金融系統的各個層面,金融創新的同時也應強化監管,嚴防系統性風險的發生。通過分析我國金融科技發展歷程、存在的系統性風險,同時借鑒國際上成熟的監管經驗,結合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現狀,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完善我國金融科技風險監管體系:
第一,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提升監管的科技水平。金融科技更加強調科技性、信息性,繼續采用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毫無疑問是不可行的。在新時代背景下,監管機構應強化監管人員對信息化技術的掌握,積極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創新升級監管體系,開發實時數據集成系統和自動化監管報告系統,改進風險動態監測、風險預警系統,實現對金融風險的實時監控、合理評估、預警及處理控制系統。新時代新方法,監管機構應轉變傳統的監管思維,在新的監管模式中提升監管的科技水平,為金融科技賦能。
第二,加強各部門協作配合,實現跨業跨區監管。金融科技的發展突破了金融服務的地域和行業限制,顯著提高了金融體系的關聯性和復雜性,跨業和跨區的監管協作日益重要。一方面,金融科技的跨業性,提升了監管的難度和復雜性,這就需要主要監管機構與相關監管機構協同開展風險監測,加強政策協調和監管合作。跨部門監管協作既有助于提高金融監管效力和保護消費者利益,也是促進金融科技期末課程論文公平競爭和健康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是信息技術與金融結合的產物,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運作模式和發展程度存在較大差異。深入開展跨區域、跨國界國溝通交流,有助于監管部門更好地認識金融科技的支撐技術、業務模式和產品屬性及預測未來發展趨勢。
第三,積極借鑒國際經驗,建立“監管沙盒”制度。現有的分業、逐級上報的監管模式在時效上已經不再適用于金融科技。國際上監管沙盒的經驗,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事實證明,監管沙盒是可以用于金融科技的監管。相關監管機構在平衡創新和風險時,既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又要為創新留下足夠空間。將金融“監管沙盒”應用到我國的金融科技監管體系內,可以合理評估金融科技行業創新的成本和收益,及時發現金融創新的過度行為及監管過度限制可能對消費者福利產生的損失,從而平衡金融創新健康發展與監管合理到位的關系。因金融科技不同于傳統金融的“太大而不能倒”,更多的是“太多連接而不能倒”和“太快而不能倒”,由此決定了金融科技的監管難度更大,監管要求更高。我國應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的同時進行監管創新,建立完善日常的、長效的和動態的監管機制,以防控系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