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戈
(淮安市淮安區建淮鄉中心小學 江蘇淮安 223000)
最近,本人閱讀《小學語文教師》中圍繞“文本細讀”連續刊登的四篇文章,其中王崧舟先生的《文本細讀方法散論》一文指出:作為課文的文本,在教師的層面,并沒有得到大范圍的細讀,還是在一種庸常的閱讀水平上原地踏步,進行著低層次的隔靴搔癢式的淺閱讀。此種情形下,我們焉能求得教學的創新、教學品質的提升?該觀點引起了筆者的共鳴。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沒有對文本的觸摸,沒有對文字的咀嚼,沒有自己的感受,沒有細讀文本,又拿什么去跟學生對話呢?語文教學領域的文本細讀是一種全新的教材解讀理念,是一條提升課堂品質的必由之路,是一項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工程。一線語文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應努力實踐文本細讀。在這里,本人把自己對小學語文課本文本細讀方法的幾點嘗試端出來,以一己之見,供大家討論[1]。
著名作家葉圣陶說得好:“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文本細讀應從語言文字入手,對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不輕易放過。要仔細推敲詞句,想想作者為什么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用這種說法而不用另一種說法。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小兒垂釣》寫的是:一個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身坐在亂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答話。這是一首描寫兒童生活情趣的詩作。詩的后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中的“招”字,就值得細細琢磨:既然小孩害怕驚動快要上鉤的魚,為什么不向路人“搖”手,拒絕問話,反而要向路人“招”手呢?只要做做動作,再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馬上就能明白。在這一“搖”一“招”的動作對比中不難發現“招”字說明“小兒”并沒有完全拒絕“路人”的問話,只是請路人再靠近一點,他會輕聲作答。教學中,通過這個字眼的推敲,可以使垂釣小兒天真、可愛和機靈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清晰地構建起來[2]。
細讀文本,可以抓住文眼,還原情境,揣摩人物精神。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14課《梅蘭芳學藝》一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抓住人物的眼神,寫其前后神采的變化,揭示出了:“勤學苦練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的中心。細讀后可以知道課文有三處寫到了梅蘭芳的眼睛,著力描寫他苦練“眼神”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如果能抓住“眼神”這一文眼,在教學中還原當時的情境,就能使學生對梅蘭芳勤學苦練的精神產生真切的體驗和深切的感悟。其中有一處是這樣寫的:“他常常緊盯空中飛翔的鴿子,或者注視水底游動的魚兒。”“緊盯”“注視”不是一般地看,而是牢牢地盯,專注地看。看的是“空中飛翔的鴿子”“水底游動的魚兒”,并不是靜物。他不是只看一會兒,而是“常常”這樣看,一看就是數小時。還原當時的情境親身體驗一下,緊盯空中飛翔的“鴿子”和長時間注視水底游動的“魚兒”,眼睛會有什么感覺?用不了數分鐘,就會覺得眼睛疼了,脖子酸了,身體僵硬了。如此,便能引領學生充分領悟梅蘭芳勤學苦練的精神[3]。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一些名家作品編入教材時會有刪減改動,文本細讀時可以與原文進行比較閱讀。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9課《夾竹桃》是著名學者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篇文質兼美的優秀散文,描繪了夾竹桃的可貴韌性和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如果細心地讀這篇課文,會發現文中有一些疑點:首先是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我們家的大門內也有兩盆夾竹桃,一盆紅色的,一盆白色的。”這句話中有一個“也”字,上文并沒有講別處還有夾竹桃,這里的“也”似乎有點承接不上;其次,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話中又有“然而,在一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里悄悄地一聲不響……”。這個“一墻之隔”的“墻”究竟是什么墻?是門前的“照壁”嗎?大門內是“門樓”內嗎?根據下文“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無日不迎風吐艷”可以讀出,這兩盆花肯定不是在室內。從文中所配的插圖中也找不到答案。但課本96頁下面有這樣一行小字:“作者季羨林,選作課文時文字有改動。”于是上網查找一番,通過閱讀資料可了解到:作者季羨林1962年10月訪問緬甸時,在異國他鄉巧遇小時候在故鄉常見的夾竹桃,從而引起他無限思緒,激發了創作熱情,寫下這篇散文,并發表在1963年1月號的《人民文學》雜志上。原文的第二自然段是這樣的:“不知道由于什么緣故,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故鄉的那個城市里,幾乎家家都種上幾盆夾竹桃,而且都擺在大門內影壁墻下,正對著大門口。客人走進大門,撲鼻的是一陣幽香,入目的是綠蠟似的葉子和紅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仿佛走進自己的家門,大有賓至如歸之感了。”讀了這段文字,原先的那些疑惑迎刃而解。再聯系季羨林的生活經歷,知道了這篇文章描寫了故鄉的夾竹桃,表達了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同時又是作者深深的思鄉情懷的寄托,在這普通的植物身上,承載了沉甸甸的鄉情。讀了原作,使筆者對《夾竹桃》這篇課文有了更深切地理解。因而,在教學導入環節先向學生介紹了原作的相關信息,特別是作者去緬甸的經歷,喚起了學生對這篇課文的關注。學文后,學生對作者“最留戀、最回憶”夾竹桃的情感也能比較透徹地理解[4]。
筆者認為,對于一個專業的語文教師來說,教材解讀的重要性毋庸質疑。若語文教師拿到教材后若只憑借網上資源的復制粘貼,稍加改動后就為我所用;或是已經習慣了依賴教參這根丟不掉的拐棍,而沒有對文本的靜心細讀。長此以往,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標志性功底——解讀教材的能力就會喪失殆盡。總之,對語文教師而言,文本細讀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