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洋
正確解讀教材文本是教師備一堂好課的重要前提,但因為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不盡相同,教師照本宣科會讓教學陷入被動,自然也無法創建高效課堂。因此,教師在備課環節應根據學情及地域特點,恰當地進行文本再構,改變枯燥乏味的文本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語言應用的能力。我國的小學英語教學由于缺乏語言環境,個別學生學習吃力,更需要教師靈活應用教材,因材施教。
小學英語新課程理念強調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在實際的小學英語教學中,依然有教師拘泥于傳統教學,按部就班灌輸知識,雖然有教師大膽革新進行文本再構,但因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而并未達到理想效果,未達成教學目標,最終淪為形式化。那么,如何運用文本再構策略引導學生突破固有思維,由已知領域擴展到未知領域?本文將根據筆者的實踐進行探討。
教師正確、深入地剖析文本是進行有效再構的前提。經過課堂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文本剖析(以遼師大版快樂英語第三冊第13課為例)。
授課過程中,教師緊緊圍繞“Where’s...”這一重難點,從詢問地點,到如何指路,再到如何尋求幫助并表示感謝,循序漸進中,學生的語言輸入量逐漸增大,同時達到了教學目標。
本課的話題功能顯而易見。授課中,我將一幅自制的“地圖”畫在了黑板上,上面的地點是學生們熟知的,自始至終圍繞“問路”展開討論。我創設了“外出旅游時找不到地點”的情境,基于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靈活借助媒體,使學生在聽覺、視覺的作用下感知語言,體會語用。
如果文本中的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有一定關聯,加以重構,則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本節課前,我讓學生提前準備了和家人一起旅游的照片及了解旅游地點的名稱,課堂中,學生們看到老師“手繪地圖”上熟悉的照片身影,這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點,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產生了“我愿意表達”的極大欲望。從課堂表現來看,孩子們全部融入了這一情境中并勇于接受挑戰,即使個別學生表達不了完整的句子,或者在單詞的讀音上有不準確的現象,但他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敢于表達了。
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所接觸的語言素材都可以作為語言的藍本。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語言素材,如原版的英語兒歌及詩歌原汁原味,蘊含著豐富韻律美和音樂美,為我們提供了文本再構的絕佳素材。教師利用兒歌再構文本,能讓學生感受語言之韻律美。兒歌充滿韻律、節奏感強,這些特點符合低段學生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要求。
例如,關于動物的chant:
One finger one finger turn turn turn,
turn to a toothbrush, shua shua shua,
Two fingers two fingers turn turn turn,
turn to a rabbit, jump jump jump,
Three fingers Three fingers turn turn turn,
turn to a cat, miao miao miao,
Four fingers Four fingers turn turn,
turn to a dog, wang wang wang...
我校每個教室都配備了多功能白板,教師可以通過PPT課件的設計,制造出生動的音效、活潑的動畫,讓學生聽一聽、看一看,甚至可以觸碰點擊一下,讓他們有真實的感觸、體驗。
學生的性格特點存在差別,有些學生性格比較外向,喜歡模仿和表演,而有些學生性格比較內向,比較喜歡傾聽。對于前者,教師在文本再構時可以多增加一些比較活潑的學生活動,讓學生表演對話等,發揮他們的優點。對于后者,教師比較適合選擇一些聽讀類的任務引導其自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