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俐璇
(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塘溪學校 湖南郴州 423000)
一個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本民族優秀道德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也有著自己豐富獨特的傳統美德,這些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凝結而成的社會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豐富復雜,歸納起來大致可概括為八個字,即“忠、孝、誠、信、禮、義、廉、恥”。
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很多,有遺傳、家庭環境及家庭教育、學校環境及學校教育、社會環境及社會文化因素等,要讓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環境及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美德在環境及教育中的隱性或顯性貫注,是讓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國,與之相應的,中華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的精華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光輝燦爛。
傳統美德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社會穩定的基柱,沒有了傳統美德,一個國家將只剩下空蕩蕩的軀殼。
眼觀當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還有一些東西也在悄然變化。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針對這些問題,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計,就是要在小學進行傳統美德的“啟蒙”教育,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在小學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可以減緩各種丑惡現象蔓延的勢頭。
愛國主義即人們對祖國最濃厚的感情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我們強大的精神支柱。為了強化這方面的教育,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學習宣傳愛國主義文章、英烈事跡,教室內懸掛歷代愛國者畫像,黑板報刊登愛國者的名言警句。還可以充分利用升旗儀式集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鏗鏘有力的腳步聲中,稚氣未盡的心靈受到撞擊,伴隨著威武雄壯的國歌聲和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作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員的自豪感和愛我中華、保我中華的激情便會油然而生。
樹立崇高理想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也是每個教師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時應認真對待和解決的問題。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決定了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的努力方向。對于新中國的未來,教育學生不能僅滿足于與民共甘苦,而是樹立崇高的理想,要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民創造更多的幸福,推動社會進步,報答黨和人民的養育之恩。
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諸如“保持晚節”“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高風亮節”“肝膽相照”“同舟共濟”“不卑不亢”等十分有益的道德信條,倡導尊老愛幼,重視“日省其身”……對后人講文明建設的今天,一要繼承和發揚前人重倫理、講道德、求和諧的美德,同時要教育他們講禮儀、講大團結。通過這些內容的教育,把傳統美德和現實的道德規范結合起來,使其尊敬父母、團結同學、急他人之所急,幫他人之所需蔚然成風,不僅能培養出一批講公德、懂禮貌的青年群體,還將創造出一個團結、和諧、溫馨的社會氛圍。
我國的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是不朽的貢獻,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更是人間奇跡。這些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在科學日益發展的今天,勞動仍是生產、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勤勞樸實的青年,樹立兢兢業業、恪守職責的敬業精神仍是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要充分利用先、優、模的事跡,為小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教孩子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熱愛勞動、勤勞樸實的好習慣,注重行為習慣的養成。
幾千年前,先賢們就總結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禮”的道理,涌現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典范。在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刻苦鉆研、勤奮學習、攀登科學高峰是每個小學生責無旁貸的使命。古人“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精神激勵現代青年在科學的海洋中遨游,并勝利到達彼岸。
中央電視臺有這樣一則公益廣告,相信給許多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一位年輕的母親耐心地給自己年邁的母親洗著腳,她年幼的兒子看到了,也學著母親的做法,給自己的母親端水洗腳,那溫馨的一幕,讓人久久難忘。是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在幾千年發展的歷程中形成的代代相傳的美德,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是民族瑰寶,她崇高、偉大、樸實無華,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形成民族無比強大的凝聚力、驅動力,使我民族歷萬難而不潰,經萬物而不滅,永遠如頂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世界的東方[1]。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途徑很廣,方法很多,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努力實踐,就會取得可觀的效果,使傳統美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傳下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