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穎川 劉長玲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啟動相關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全國診改委《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復核工作指引(試行)》(職教診改〔2018〕25號)和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實施方案》,通過規范學校課程診斷與改進工作流程,發揮課程內部質量保證主體責任,建立常態化的課程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課程教學團隊是課程質量保證的責任主體,負責編制本課程建設規劃和年度建設計劃,制修訂課程標準、授課計劃、組織實施課程建設,開展自我診改等工作。學校以課程年度建設工作周期實施診斷改進工作,課程建設實施常態糾偏(實時)和診斷改進,課程教學診斷改進周期一般為1學期,課程建設診斷改進周期為1年。
學校層面成立課程層面質量保證工作管理組,由教務處處長擔任組長、各院系院長(主任)為成員。負責研究制定課程層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方案,全面協調課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的各項工作,明確診改工作任務,審定課程診改工作政策和重要制度,研究解決診改工作中重大困難和問題;辦公室設在教務處,負責組織學校課程診改日常工作。
各二級教學單位成立由院長(主任)擔任組長的質量保證工作組,對本單位的課程診改工作進行組織和管理,撰寫本單位年度自我診改報告。
各教研室成立由教研室主任擔任組長的課程質量保證工作小組,負責組織本教研室課程教學團隊開展課程建設自我診改和撰寫自我診改報告等工作。
教務處牽頭組織編制學校課程5年發展專項規劃,明確學校課程建設目標與建設標準,并編制課程建設分年度目標、任務分解表,將建設任務分解落實到各院系。
教務處組織各院系根據學校課程發展專項規劃及其他專項分規劃制定本單位發展規劃,明確本院系課程建設的目標與具體標準,并編制專業建設分年度目標、任務分解表,將建設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專業。
各院系組織各專業依據所在院系發展規劃,編制專業三年發展規劃,確定本專業課程建設目標與具體標準,并編制本課程建設分年度目標、任務分解表,將建設任務分解落實到各課程。
各教研室組織各課程依據所在專業發展規劃,基于SWOT分析,編制課程3年發展規劃,確定本課程建設目標與具體標準,編制本課程建設分年度目標、標準、任務分解表。
每年1月份由課程負責人依據本課程的年度課程建設目標、標準制訂本課程年度建設計劃,明確年度建設任務、責任人、完成時限、驗收標準等,并將年度建設計劃運行到學校內部質量管理平臺,將建設標準導入課程發展中心。
每年初,課程負責人對年度建設工作進行總體部署與安排,明確團隊成員的工作職責。課程教學團隊根據年度建設計劃,按照學校相關文件要求,組織開展課程建設工作。
每年初,課程負責人依據年度建設計劃明確月度建設任務,在內部質量管理平臺上傳年度課程建設任務,并進行月度任務分解;每月末,課程負責人統計本月建設任務完成情況,在內部質量管理平臺填報工作進度、上傳佐證材料并提交課程所在教學單位負責人審核。
課程教學團隊在課程建設工作實施過程中依托課程發展中心、內部質量管理系統、智慧課堂等數據平臺,按照“監測-預警-改進”小循環,對照課程建設任務的完成進度與質量、課程教學的運行狀況開展常態自診,依據數據平臺推送的預警信息等,對建設與運行中出現的問題隨時調整糾偏。
(1)課程年度建設工作計劃進度監測預警。
通過內部質量管理平臺對課程建設年度工作計劃任務的建設進度和完成度監測;通過內部質量管理平臺對課程建設進度進行監測,對于未按期完成的建設任務,推送預警通知到問題庫,并推送給任務責任人。
(2)課程建設質量監測預警。
通過智慧課堂平臺,對課堂教學每次課進行到課率、課堂活動參與率、作業題提交率、作業批改率、課堂活動動態等進行監測;通過課程發展中心預警分析(預警推送)功能對課程建設質量進行分析,對于完成度低于預警值的指標,推送預警通知給課程負責人。
(3)調整糾偏。
課程教學團隊根據內部質量管理平臺監測和推送的數據,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措施,在下一步建設過程中加以改進(糾偏);每次課結束,任課教師及時查看智慧課堂平臺上的課堂報告,填寫教師日志,對課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措施,在下一次課堂教學過程中加以改進(糾偏)。
每學期期末,任課教師通過智慧課堂對本學期課程教學的考勤情況、課堂活動、作業情況、資源訪問等情況進行分析,結合學生成績,提出改進措施,在下學期教學過程中加以改進。
每年12月,課程教學團隊對課程建設工作開展自診,以學校《課程質量診斷標準》中的質控點為依據,結合課程年度建設任務完成情況,借助學校內部質量管理平臺、課程發展中心、智慧課堂等工具分析年度目標的達成情況,分析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并在課程發展中心撰寫年度課程自我診改報告。
每年底,教務處依據《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管理辦法》,根據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督導評價等數據進行綜合分析,依據對課程任課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評定,將結果運用于教學名師、優秀教師推薦,教師職稱的評審等方面。
課程負責人根據自診結果,結合考核結果,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學習新理論、新思維、新方法,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調整優化下一年度專業建設目標。
通過實施課程診改,課程團隊作為課程層面質量保證主體,工作任務明確、分工科學、組織有力、實施有效,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水平不斷提升;建立了“目標-標準-設計-運行-診斷-改進”螺旋上升的常態化課程自我診改機制;實現了年初有計劃、過程有監測預警、年終有總結診斷,針對診斷的問題,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并拿出切實可行科學有效的措施,通過學習培訓、創新提高,調整制定下一年的年度目標,保證了課程層面診改工作由一時變常態、被動變主動、零散變系統、管理變治理、外部監管變自我診改,提高了課程層面的治理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