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亮
(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夏造鎮夏造小學 江西吉安 343800)
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顯然已不再適合現在教育改革之路,傳統教學模式使理論知識脫離實際生活,教育改革要求教育者注重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求學生具備通過數學知識改造現實生活的能力,而小學生活化教學順應了這一教育趨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及創造力。
新課程改革以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被要求貫穿于教學環節中,旨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精神。為了有效踐行此理念,小學數學教學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將數學知識有效運用于生活,解決具體問題[1]。這樣能使學生開動腦筋,主動思索解決難題的辦法,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當學生通過努力解決了實際問題后,會獲得成就感,也能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激活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小學生具有直觀感性的思維特征。數學是基礎性的自然學科,通常以抽象理性見長,數學解題過程即是推理和邏輯思維結合的共同作用。教師有意識地將富有兒童趣味性的生活化素材導入數學課堂,能使課本知識不但直觀、形象和生動,還能為教學增添情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親切感,也符合小學生對事物具有直接感性認識的心理發展特點,有利于引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教育心理學表明,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越貼近,學生越能主動地接受知識。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抽象晦澀的數學概念和原理都是數學家通過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觀察和研究得出的數學規律,每一個原理都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數學現象。所以,生活素材與教學知識的有機融合,著眼于數學理論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也是教育改革標準對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提出新的要求。
新課程提出的“三維”培養目標,具有全面性、層次性與立體性的特點[2]。部分教師對“三維”培養目標認識不足,教學內容與方法被考試牽著鼻子走的現象屢見不鮮,“三維”目標呈現出“一維”目標取向。基于考試進行的數學教學,難免會顧此失彼,重基礎知識與解題能力,輕過程、方法與情感,教學目標設定偏離生活,學生不能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過程,難以體會到數學的實用性。
雖然新課改已實施十余年,基本完成了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但是面對日益嚴峻的升學壓力,學習成績依然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績效與職稱評定,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共同導致了教學內容脫離生活現象的發生。脫離生活的教學內容,難以激發學生興趣,加之數學固有的理論性與抽象性,容易給學生留下枯燥無味、晦澀難懂的印象。
數學學科理論性較強,而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對本就高耗低效的教學現狀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雖然新課改中“三維”培養目標的提出,為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提供了創新方向,但部分教師在教學模式探索過程中,思想上抱殘守缺,行動上窮于應付,導致小學數學教學模式表現出模板化特征,雖然標準化教學模式能為新教師提供一定指導,但易催生“拿來主義”,不利于教師教學技能提升與創造力的開發。從學生層面來看,單一化的教學模式,易使學生產生反感甚至抵制心理。
小學生通過幼兒教育獲得了一些知識體系及生活的經驗。教師可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使數學知識點與小學生背景知識與生活經驗進行整合,選取富有兒童趣味性的生活化素材[3]。此外,教師還要考慮到生活化素材與核心素養的有機結合。新課改關注核心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有著豐富的內涵,既包括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方面的要求。數學素養除了要達到常規教學對知識與技能的要求外,還包括思維品質、創造力、審美情趣等方面。同時,強調學生能夠用科學方法解決生活問題,從而更好地認識生活。因此,教師在選取生活素材時,要基于教學內容要求進行全面的考慮。
1.生活素材搜集
要求教師研讀教材,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理解教材要達到的教學效果。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如教室的黑板能夠計算出大小與面積,能夠使用教學工具三角板計算出它的三邊關系,教師要從海量的生活素材中篩選出適合小學生特點與興趣取向的內容,需要教師將教材研究透徹,明確教學目標。
2.生活素材轉化
生活中存在的生活素材信息,對小學生而言,如果不進行數學化轉化,往往會產生弊大于利的消極影響,對數學教學產生干擾,一是由于小學生有限的知識儲備與思維認知力,二是由于生活素材中蘊含的部分數學知識相對隱晦。例如在課上說到了計算草坪的面積,教師則可以將學生帶出教室,到達一塊草坪,讓學生自己測量長度,計算這塊草坪的面積,這樣會讓學生在數學課上更加輕松,另外會對公式記憶深刻。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對生活素材進行深層次加工。
3.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要基于教材展開,又要密切結合生活,為原本單一的、偏于理論的數學知識增添營養,實現教學扎根于生活之目的,通過融入生活素材,教學內容設計趣味性更強,看得見、摸得著的教學內容符合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認知特點。例如,上三角形三邊長的關系這節課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三角形紙片,發現三條邊之間的聯系,之后讓學生討論,找出三邊之間的關系。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化教學提倡體驗數學教學,即教師通過敏銳地捕捉和收集能為教學內容需要所服務的生活材料,有意識地將生活與數學教學活動緊密融合起來,并精心設計生活化情境進行教學[4]。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建富有生活化元素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不再那么枯燥無味,易于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如學習“年、月、日”這一章時候,老師可進行提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日,在這個日子里父母朋友都會為你們慶祝,那么你出生的年月日是什么呢?今年幾歲了呢?”有學生回答“我2008年5月8日出生,今年10歲”,也有學生回答“我2008年2月24日出生,今年10歲”……聽到學生的回答后,老師可順勢提出“每個人的生日均是從年到月到日,這是為什么呢?”這是由于年月日和時分秒的性質是一樣的,均是時間單位。導入生日這個生活場景后,學生會加強對年月日知識的熟悉感,有助于學生積極探求相關知識,可提高其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創建學生熟悉的情境,使他們體悟生活中處處見學問,能使學生善于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自主思考、分析及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難題。同時,教師將生活化元素導入數學課堂,能使學生感受數學的現實應用價值,可培養他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生活化教學評價機制,就是以傳統課堂認知教學目標為重點轉向正視學生的多元化評價,還包括學生情感、科學態度、思維能力及價值取向等方面,可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生活化教學評價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一元化評價尺度,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狀態中擺脫出來,成為數學知識的發現者和探索者,并且,教師要鼓勵學生對數學知識提出不同的觀點和見解。同時,生活化評價體系的建立,使教學不僅重視最終的結果,更重視其發展的過程。學生通過學習數學,能夠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各方面的不斷提高和發展。例如,教師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能夠反映學生學習成果及反映學習過程的發展與變化,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小學數學教學,幫助提高生活化教學的質量。
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思想上與時俱進,保持先進性,并要意識到轉變教育觀念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摒棄舊觀念、接受新思想的動態過程,改革中應注重素質教育與生活化要求。
1.樹立基于素質教育的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轉變應綜合考慮學生特征、學科屬性兩方面。首先是學生特征,小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強,教師應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開發,并能結合其心理發展規律;其次是學科屬性,數學學科具有基礎性、理論性與抽象性特征,基礎性要求教師認識到,數學教育對象為全體學生,理論性與抽象性要求教師革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淡化枯燥、晦澀特征,循序漸進地提升教學有效性。
2.樹立基于生活的教學觀念
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學習傾向于形象思維,而抽象思維發展有限,使學生對偏理論性的數學知識體系缺乏興趣,但善于接受基于生活的具體形象知識。在思想層面,小學數學教師應重視數學教學的生活化,通過敏銳的觀察力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一方面,數學教學內容應能基于生活構建模型,另一方面也要能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問題解決中,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依賴于數學。
小學數學是初級階段的重要課程,自新課改以來,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認識到理論聯系實際生活的重要性,改變了以往盲目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方式,通過生活化教育極大地提高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及培養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思考和研究了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現實意義及有效教學方法策略,希望能對教師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