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麗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鎮鮑田中學 浙江溫州 325200)
在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生活化情境是新興的教學模式之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創建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2],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包含的道德與法治知識,以及道德與法治知識中涵蓋的生活道理等,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解決現實生活問題。
素質教育不斷進步,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目前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中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卻沒有提起足夠的重視。筆者認為其原因有:第一,部分學校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或因道德與法治教師數量不足,存在課時安排不足或由其他學科教師兼課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他主科相比,認為本課程不夠重要。第二,鑒于本課程部分專業術語的嚴謹性和抽象性,若教師缺少生活化情境的構建,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便會缺乏興趣,從而從主觀上忽視本課程。
因此,在生活化情境中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本課堂已成為教育教學的主流。這就要求教師合理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落實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生活有效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知識,在知識學習中聯系生活,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增強道德與法治意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運用生活化情境,學生的興趣會越來越濃厚。探究知識的欲望增強后,他們會主動發表自己的想法,使課堂效果更佳。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承擔重要的責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熟悉的生活化教學情境。
例如,學習“深深淺淺話友誼”時,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友誼是平等的、雙向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友誼和競爭關系。在教育中,教師要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氛圍,使學習樂趣越來越濃厚,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探究,可提出問題,如:同學們,你們有好朋友嗎,你們的友誼多長時間了?你失去過好朋友嗎?是什么原因讓你們越走越遠了呢?你是怎樣看待友誼的呢?通過這種生活化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引出所要講解的知識,讓學生知道友誼是兩面性的,使學生在交友過程中正確看待朋友間的關系,同時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等。將這種生活化情境積極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合理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3],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體現知識。道德與法治知識深刻地體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反之,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也在各個方面涉及道德與法治知識。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要運用各種方式,將生活和知識點更好地結合在一起,讓知識更加生活化,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讓學生更愿意在課堂上學習。
例如,學習“我們的情感世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不同情境下人們不同的情感,如:當你期末考試考了滿分,高高興興地和家長分享時,母親文問你是不是抄的,此時,你的內心是什么情感體驗?在講授新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讓學生牢牢把握情感的作用,不斷反思自己的情感世界。然后老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出示古代著名詩人的詩詞,以及我國歷史文化古跡,如黃帝、炎帝陵等歷史文化古跡,并提問學生此時的內心是什么情感,由此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民族認同感。
綜上所述,生活情境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本課堂的構建有重要作用,教師要根據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樹立正確的生活化教學觀念,將生活與知識融合在一起,加深學生的記憶,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讓學生知道法律和道德的底線是不可觸碰的,使學生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