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艷
(浙江省杭州市金都天長小學 浙江杭州 310000)
水墨畫體驗對兒童美育來講是一個重要的教育載體,對于根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促進兒童審美素養和藝術技能提升有積極作用。水墨教學的核心要點在于讓兒童認識到水墨畫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本的審美內涵,同時形成一定的繪畫技巧。不過,從目前教學活動的整體情況來講,在很大程度上教學活動流于表面,未能深入內里實質對水墨畫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針對這樣的現象,美術教師要結合新時期美術教育需求、基于日常美術教學實踐,認真反思目前的教學活動,將其中潛在的問題挖掘出來,并展開優化構建[1]。
目前,在兒童水墨教學中,存在多種問題,不同教師存在的問題有所差別。但總體歸納起來,這些問題又具有相似性。具體來說,當前教學活動,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模式偏向于傳統。教學活動本身處在不斷的發展之中,教學理念和方法都在不斷更新。尤其是近些年課程改革的思想在不斷深入,各層次教學活動都在積極展開教學創新改革。但兒童水墨教學活動的開展,在具體模式上卻存在偏向于傳統的問題,也就是依舊局限于傳統的教師講解、兒童聽講的模式中。課堂上,兒童并未有效參與到思考中,未能將自身的學習能動性發揮出來。單純的聽講,也讓兒童的思維得不到發展,甚至陷入僵化的狀態。對于教學模式傳統的問題,教師需要引起重視,關注到教育形勢的發展,對教學模式展開有效的創新構建。
第二,兒童興趣不高,課堂學習參與較弱。水墨課堂教學,需要兒童有效地參與進來,積極主動展開學習。然而目前,不少兒童在教學活動中的興趣并不是很高。由于課堂形式僵化,以及教學內容的局限,導致部分兒童在課堂中難以形成較高的興趣。同時,部分兒童本身就對美術的興趣不高,因此在水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沒有興趣的問題。對于兒童的興趣問題,教師應該加以關注。對于低年齡段的兒童來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有了興趣,就能讓他們有效參與學習。如果興趣弱化,學習參與就比較被動。吸引兒童興趣的因素比較多,在水墨教學中,教師應該對相關因素展開綜合分析,將能夠吸引兒童的因素引入課堂,對教學活動展開創新構建。
第三,信息化程度較低。當前,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不斷增加,促進教學活動的信息化發展。水墨教學的教學內容以水墨畫為主,要想對畫作進行有效的分析與鑒賞,就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構建起信息化課堂,通過信息媒介設備展示畫作,從而給兒童直觀的認識。從教學活動的實際開展來講,目前水墨課堂教學的信息化程度還比較低,一些教學環節處在平面化的模式中,導致對畫作的分析鑒賞較為平面抽象,由于兒童自身并未形成基礎的美術素養,因此容易產生認識理解上的困難,這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2]。
結合水墨畫學科的傳統文化屬性和深厚文化積淀的特點,對比與解析水墨畫教學方法的提出和實踐,則是一種當下適應學教變革、適應以生為本、促進深度學習發生的良好構建途徑。即將不同藝術家、不同風格、不同作品等進行對比,設定一個具體的標準,引導兒童按照這個標準,對不同畫作進行分析,找出二者之間的異同,并結合畫作,解析這些異同各自對畫作審美表現的具體作用,這有助于讓兒童以自身為主、以自身視角為學習體驗中心,對畫作形成更深的認識,并實現自身藝術審美素養的提升[3]。
對比與解析的實施,可以從不同藝術家這個層面切入,在課堂上引入不同藝術家的作品,讓兒童進行對比解析。而且從其他課程的學習講,兒童可以從語文課程中了解一些擅長水墨畫的古代藝術家。在水墨課堂上將這些古代藝術家的作品引入進來,可以調動兒童的學習動力。比如,梅花是水墨畫中的一個常見類型,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將不同藝術家的梅花作品引入課堂,引導兒童進行對比解析[4]。
比如,可以引入王冕的《墨梅圖》與徐渭的《墨花圖》進行對比教學,讓兒童進行對比,解析兩幅不同畫作在整體風格上的區別。根據對比可以發現,王冕的《墨梅圖》注重整體描繪,以一枝完整的梅樹枝為對象創作畫作,整體上表現了梅花的美感。而徐渭的《墨花圖》,則注重局部描繪,以一個小枝丫為對象,細致描繪了小枝丫上葉片與花朵的具體神態。通過這樣的對比與解析,可以讓兒童認識到,水墨畫的創作,可以從整體宏觀切入,也可以從局部細節切入,不同的創作角度,體現出來的審美表現效果是不一樣的,這些就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繪畫的切入角度。
除了直接對不同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對比解析教學之外,還可以從水墨畫的筆墨方法切入,對具體的激發展開對比解析,讓兒童可以理解到水墨畫創作中的一些常見技法,以及這些技法表現出來的不同效果。筆墨技法根據墨的層次深淺,可以分為作墨、濃墨、淡墨、極淡墨與焦墨這五個層次,而從技法來講,又可以分為潑墨、工筆、寫意與具象等不同方面的技法。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筆墨方法為切入點展開對比解析的教學,在對比中讓兒童對相關的筆墨方法形成認知與掌握。
對于水墨畫的賞析,除了表面的筆法技巧和造型之外,還需要關注內在的意境。水墨畫屬于繪畫藝術,而藝術具備審美內涵,其中還會蘊藏情感思想。這些非實體的內容元素,就構成了畫作的整體意境。在水墨教學中,對水墨畫進行賞析,就是要挖掘出畫作的內涵意境,理解其中蘊藏的深層次元素。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準備不同的畫作,進行對比教學,讓兒童對不同的畫作進行對比分析,解讀其在內涵意境上體現出來的區別。比如,張大千先生就有不少簡約類型的水墨畫作品,雖然描繪的意象簡單,但卻包含了深遠的意境[5]。
如張大千先生的《水墨紅荷圖》與《水殿幽香荷花圖》,這兩幅畫作都描繪了荷花,但風格卻有區別,意境表達也不同。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兒童對這兩幅畫作的意境展開對比解析,并結合筆墨技法,分析不同筆墨技法對意境表現所產生的不同作用,這樣可以讓教學活動更加深入。
對比解析教學的實施,除了以上幾個角度,還可以從其他角度切入展開。比如,可以從畫作的主題類型出發進行對比。水墨畫從主題來講,可以分為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不同類型。在教學中,可以將山水畫與花鳥畫進行對比,也可以將人物畫與走獸畫對比,引導兒童分析不同主題形式的水墨畫在筆法上體現出的差異。還可以從畫作的載體切入展開對比分析,如扇面、冊頁、手卷、畫軸等,對不同載體上的水墨畫展開對比解析,也可以加強兒童的認識,提高學習效果。
在目前的水墨課堂教學中,尚且存在一些問題,核心關鍵就在于教學方式的局限,未能跟隨時代發展實現創新,從而影響到了教學活動的整體效果。基于對比與解析這一思想來進行教學,可以推翻傳統模式的教學局限,加速教學活動的發展進步。因此,美術教師應當清楚理解對比與解析這一教學思想的內涵,以及其能夠帶來的積極教學作用。教師要清楚把握該種教學思想方法的內涵與特點,然后從不同藝術家、筆墨技法、畫作意境、畫作主題和畫作載體等角度切入展開教學,以對比與解析推動水墨教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