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澄
物理是一門邏輯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綜合能力。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習慣了“一言堂”趕教學進度的模式,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單一死板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逐漸產生厭學情緒,嚴重降低了初中物理教學質量。在核心素養的教學視角下,對分課堂為物理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借助對分課堂能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平等關系,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避免“一言堂”的缺陷。對分課堂將師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時間重新調配,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能夠有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1]。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對分課堂被廣大教育工作者認可。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將課堂時間合理分配,平衡教師講課的時間和學生討論的時間,可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會發散自己的思維,更加正確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學生形成本章知識的框架后,能夠自主學習并向教師反饋學習結果,從而提高自身學習能力。
例如,學習“測量物質的密度”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將課堂時間進行分層,課題分為兩個實驗“測量回形針的密度”和“測量牛奶的密度”。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用幾分鐘的時間帶領學生復習天平的使用規則,質量的測量規則、規則和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之后用三分之一的課堂時間訓練學生使用天平技能、學會用量筒測不規則物體體積,學生在三分之一的課堂時間內自己完成實驗設計和操作,教師在此過程中巡回指導學生,在學生們理解了實驗設計的思路和用剩液法測量液體的密度之后,教師在剩余時間內組織學生完成拓展與提升的習題部分,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師生互動在對分課堂會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引導作用,對分課堂更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設計提問環節可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當然,教師應該提出有效問題,這既能保證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又能避免課堂冷場。教師還可在師生互動環節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有效實現對分課堂和生本教學理念。
例如,復習“物態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對本章知識有所掌握,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問答形式進行師生互動。教師可以打破常規的復習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發言歸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借助生活現象中的物態變化導入復習,學生回顧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種物態之間的相互轉化,之后教師針對性地提問,學生上臺總結對本章知識的理解,并和大家分享區分物態變化的方法,有效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自信心,這樣的復習模式會讓學生由淺入深地抓住復習重點[2]。
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環節構建對分課堂,由于物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可在實驗操作環節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小組合作中,每個成員各司其職,合理探究實驗方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例如,學習“歐姆定律”時,其中涉及“電阻的測量”實驗,教師在課堂開始之前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相應的分組,并重點提示學生如何連接電路和電表。學生開始合作實驗,有的成員負責連接電路、有的成員負責記錄實驗數據、有的負責處理實驗數據等,這個過程中所有學生都會參與到課堂中,學生在實驗操作結束后分析影響小燈泡電阻的因素,最后合作而完成物理實驗報告設計。這樣一來,學生能在合作實驗的過程中增強解決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可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總而言之,對分課堂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施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符合初中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利用對分課堂,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并引導學生不斷反思總結,有效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