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璐怡 周 嶸 秦 非
(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南京 210094)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高校后勤也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早已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意見。[1]十九大會議又做出了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重要論斷,[2]師生對美好校園生活的向往需要通過信息化手段補足,以往傳統的高校后勤管理辦法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求。[3]可以說推進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是信息化時代的必然選擇。[4]
根據各學校后勤信息化發展狀況及建設理念的不同,以及管理與服務之間的側重關系,大致可將目前的高校后勤信息化劃分為四種模式:大后勤甲乙方合一模式、大后勤甲乙方分開模式、小后勤模式、民辦學校私立學校模式。不同模式的學校,發展初衷不同,學校體制也不同,將分類進行探討:
(1)大后勤甲乙方合一模式。多為甲乙方合一的后勤體制,以保障性作用為主,具體表現為資源整合,方便校園內部管理,多應用信息化管理后臺等純管理平臺,管理其人員、場地、資產及資源耗材,以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人工成本,加強監督管理,提高人員工作效率,實行集約化管理,如學生公寓管理系統、環境監督管理平臺、原材料采購系統等等。
(2)大后勤甲乙方分開模式。多為甲乙方分離的后勤體制,以服務性作用為主,具體表現為服務前端化,管理后臺化,將前臺服務大廳直觀展示于廣大師生,后臺只是為輔助服務的流程標準,實行服務前傾,強調用戶體驗,完善功能實現,方便師生使用,服務于廣大師生,順應師生對美好校園生活的向往期望,如維修服務報修系統,服務監督交流平臺,第三方智能服務平臺等等。
(3)小后勤模式。多為高校下屬的獨立學院的后勤體制,既和本部保持大方向的一致性,又有自身發展的靈活性。在管理和服務中存在默認的優先級,在保障和服務中偏重管理,以保障性任務順利完成為基礎,以保障為前提再考慮服務,再以后勤信息化建設去完善保障。
(4)民辦學校私立學校模式。后勤可完全社會化運行,引入相關專業企業團隊,樹立了基本的服務意識,以服務為先。而學校后勤本身為服務提供企業的監督者,從服務角度去考核各行業部門,在特殊情況要求下,在完成保障后,加強服務育人。
主要分為內部關系與外部關系,內部關系中主要為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踐兩組關系,外部關系中主要為高校后勤與運營方、第三方、建設方的三組關系。
(1)內部關系。處理好信息化線上服務與后勤傳統服務之間的關系。這個關系影響信息化建設對后勤業務的滲透力,目前信息化尚在建設和探討階段,不能過于干擾線下傳統后勤服務,后勤職責始終是保障秩序,是雪中送炭型的。主要先做補充,后做優化,堅持不影響傳統服務的保障特性。
(2)處理好理論和實踐(即愿景與實施)之間的關系。在需求調研充分調查問卷的基礎上,深度挖掘師生需求痛點,分析評估建設內容,緊緊圍繞師生迫切的需求,不迫切的需求可以稍微延后,以先試點后推開的形式,逐一穩步推進,不做理想化的事情。
(3)外部關系。處理好后勤信息化建設與智慧校園之間的關系。堅持后勤的發展思路,服務大局,惠及師生。信息化處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統籌、管理部門,后勤信息化是智慧校園的一部分,不能孤立,與信息化處要緊密聯系。雙方分工明確,避免沖突或重合。后勤是數據的采集者,建設偏向于應用模塊,信息化處是數據的搬運工、加工者。后勤信息化建設中,與信息化處在建設分工上進一步清晰,后勤信息化不僅是后勤人的問題,也是整個學校的事情,與學校各部門為理念共通、權責共擔、成果共享的共同體關系,可協同一致發展。
(4)處理好第三方與后勤信息化之間的關系。高校后勤需要打造獨立、完整的后勤生態圈,第三方是提供高品質服務的主力軍。結合校園生活場景,適度地引入第三方智能硬件,不能忽視第三方,重視標準、接口、協議,完善管理與監督制度,嚴格準入與退出機制,實現常態化運行,打造完整、開放的平臺,全方位地為學生提供服務。
(5)處理好需求方與開發者之間的關系。堅持契約精神,雙方依照標書、合同來執行。建設過程中需要更多地融入,加強融合度,以流程圖或建設方案的書面形式表述建設愿景,將想法理念落地為功能產品,與對方的合作是中長期性的合作,堅持約束性的高層對話機制。
無論各學校的模式如何,有著共性的解決方案,即云平臺戰略,平臺戰略的精髓,在于打造一個完善的、成長潛能強大的“生態圈”。云平臺具有普遍性、異變性、成長性的特點,各應用模塊普遍適用,根據需求相應變化,在發展升級更新過程中成長。
學校開放平臺,讓各生產要素加入進來,自由組合小程序功能,建立一個良性循環機制。平臺為各第三方服務終端提供統一接口標準和協議,后勤部門僅需要建設平臺,云臺的運營及維護由專業企業團隊負責。實現師生選擇、商家運營、學校監管,打造一個完善的、具有成長潛力的多方融合融通、互利共贏的校園信息生態圈。
近年來,圍繞學校"雙一流”建設,南京理工大學后勤服務中心積極引進新的技術,新的后勤服務模式,大力推進智慧后勤建設,不斷延伸后勤服務的時間和空間,實施后勤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南京理工大學后勤信息化建設以“云平臺戰略”為主導思想,以統一入口、統一認證、統一監管和統一結算為原則,以開放、共享、協調、融合、互利、共贏的后勤虛擬服務云平臺為目標,建立了“智慧服務、服務監管、互動交流、推介共享”四個功能于一體的后勤信息化平臺。
建設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具體經驗分享如下:
(1)科學規劃,廣大調研師生需求,打造符合本校實際特點的移動互聯網工具。以管理為先轉變為以服務為先,即從“單一性后勤管理系統”,向圍繞師生開展“個性化的移動后勤APP板塊定制”轉變,從傳統互聯網技術應用向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轉變,讓廣大師生用戶掌握主動權,暢通建議和意見反饋渠道,由師生參與到后勤服務水平的提升工作中來。
為此,對15000名學生做了需求調研,羅列出師生最急需的6項功能即報修受理、失物招領、二手市場、投訴建議、優惠信息,云打印服務,根據《用戶需求調查與分析》報告,以問題為導向,堅持師生至上,針對熱點項目,深入研討,科學設計,再造流程,優化界面、拓展功能,提高師生體驗度。線上增強了直觀可視性、檢索智能性、互動靈活性、安全可靠性,線下改變了以往流程不統一、信息不對稱、地點不明確的傳統模式。
(2)綜合協調,開放整合資源,延伸服務空間,積極引入第三方服務。服務互動平臺的建立增加了師生與學校部門的信息交流渠道,師生對后勤服務的相關意見、建議、投訴、咨詢和表揚等信息得到了快速響應、真情反饋。對于超出后勤服務范疇的訴求,踐行線上“首問負責制”,平臺回復人需與校內外相關部門主動溝通,積極協調,予以解決。
第三方服務平臺依托高校市場環境,為滿足師生需求,以物聯網+思維,通過解決單點登錄、統一身份認證,與主數據中心互聯互通、短信平臺對接等手段,與第三方售水、云打印、智能洗衣等有效融合,以信息化建設為抓手,實施后勤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為目標,通過基于移動互聯網后勤服務第三方模塊引入建設,架起高校、第三方企業、市場融合創新的橋梁,從根本上打通高校開放吸收資源路徑。
(3)定制新生版塊,宣傳學校形象,全面助力新生成長。為讓新生盡快地熟悉和適應大學校園生活,后勤預判新生需求,前瞻設計了涵蓋“學、住、食、購、游”的新生專欄,幫助新生提高校園生活認知度,切實解決了新生入學前的一系列困惑和需求。同時將互動中收集到的問題及解決建議及時反饋給學校相關部門,起到了較好的互動成效,獲得了新生及家長的好評,也為下一階段后勤服務和迎接新生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信息資源。
未來,南理工將繼續堅持“需求牽引,用戶至上”的理念,革新服務思維,優化服務流程,大力推廣移動互聯網+后勤服務,建立服務、跟蹤、考核、投訴反饋等的快速響應機制,師生訴求及時響應、適時跟蹤、過程透明,打破與師生的溝通障礙,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明顯提升,同時不斷做好移動端新型服務項目的開發,不斷地給廣大師生帶來更為便捷、優質的服務內容和用戶體驗,使移動后勤平臺真正成為一個可以綜合協調多部門、多服務商,能夠解決師生各類個性化需求的校園生活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