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健敏
(內蒙古民族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內蒙古·通遼 028000)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自此全國范圍內開啟了師范類專業認證的工作。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是師范類專業認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保證幼兒園教師達到相應要求,相關機構或專家對學前教育專業質量進行控制的過程。其中,《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正是高校建設和評估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指南。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對于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越來越重視,這就為學前教育專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專業認證對于學前教育專業規范性建設和實施的要求。學前教育專業認證要求學前教育專業建設者要從大處著眼,全盤考慮,確定專業的整體發展路徑。一方面,要依據自身需求明確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課程的合理設置;另一方面,要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在體現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性和專業性的基礎上,采取多元化的有效的教學策略。
(2)專業認證對于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素養的要求。專業認證要求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需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將培養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素質貫穿教學始終,使學生不僅要踐行師德、學會育人,還要學會教學、學會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專業認證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其他要求。專業認證要求學前教育專業要建立“雙導師制”,與一線幼兒園開展合作,一方面邀請一線幼兒園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理論和實踐的學習,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師擁有一定的一線工作經驗,防止出現“紙上談兵”的現象。這就為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提供了有益的指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1)培養目標趨同,課程設置有失偏頗。首先,當前部分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缺乏特色,同質化嚴重,與社會實際需求相脫節,且表述較為寬泛,難以為師生提供明確的方向。其次,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理論課程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不僅學時長而且學分高;實踐課程也被音樂、美術等技能課程占據,真正的實踐活動并未得到有效開展。長此以往,學生的實踐能力將得不到有效培養。
(2)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首先,目前一些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仍按照傳統的幼兒園五大教育領域安排授課,且互不干涉,缺乏課程整合,這就使得專業教學與幼兒園的實際需求相脫節,學生在畢業之后也難以勝任實際工作。其次,一些高校仍沿襲傳統的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采用“滿堂灌”的以教師為中心的集體式講授式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中心地位,并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雖然有些教師針對專業認證,對教學方式和方法進行了創新和完善,但出現了為完成專業認證要求而打破課堂節奏,增加課堂教學容量的現象,這不僅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量,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學習效果逐漸降低。
(3)實踐環節薄弱,師資隊伍質量有待提升。首先,一些高校因為各種因素未能設立足夠的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習基地,致使學生難以進行足夠的實踐技能訓練。并且教育實踐的管理體系有待完善,致使其有效性難以得到保障。一方面高校與實習單位之間未能及時有效溝通,另一方面學生也得不到系統的實習體驗。其次,一些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缺乏一線幼兒園教學經歷,難以指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幼兒園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一些幼兒園指導教師雖然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但缺乏理論方面的提升,無法讓學生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明確教學目標,制定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首先,應根據當前幼兒教育的實際需要調整專業教學目標,旨在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高尚職業道德和修養、具備專業實踐應用能力、具備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具備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其次,應按照不同的崗位特點將教學目標具體化,使學生能夠在畢業之后更好地適應職業崗位的多樣化需求。
(2)合理設置課程,完善課程結構。首先,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應按照專業認證標準,合理安排課程結構比例。這就要求高校不僅要注重專業理論知識教育,還要注重實踐教學,樹立全程實踐教學的理念,確保學生在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方面實現聯動發展。例如,針對藝術課程、教育研究課程、幼兒園活動課程等設計實踐任務,引導學生在教育見習期間進行相關實踐,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此外,高校不僅要注重課程門類的多樣化,還要注重各類課程的深入性,將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有機結合起來,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比例合理化。例如,可開設鋼琴課、美術課等技能課程,使學生能夠依據自身興趣和特長自行選修,實現個性化發展;可設置早教方向、家庭教育方向、藝術與修養、人文與社會等選修課程,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其次,課程設置應以學生能力為導向,不僅要開設幼兒生理發展、幼兒心理發展和兒童行為觀察等課程,使學生能夠掌握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為今后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要開設培養學生環境創設能力、組織幼兒游戲活動的能力等課程,使學生能夠盡快融入今后的教學工作。
(3)充實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首先,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應結合幼兒教育實際,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學習不至于與社會實際相脫節。其次,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可與優質出版社或者優秀幼兒園合作開發具有特色的精品課程、數字化專業教材等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形成線上線下立體式的教學體系。再次,學前專業教師應轉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運用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開展幼兒情境模擬、項目合作等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充分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教師可依據學校實際和學生需求開展信息化教學。例如,在教授聲樂課程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知識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在教授專業理論知識時,教師可利用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新興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4)深化校企合作,將實踐教學落至實處。首先,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建立幼兒園實踐基地,建設幼兒園協同育人機制,實現資源的共建和共享,以便進一步形成發展合力,促使教師和學生實現專業發展。其次,高校和幼兒園應定期舉辦經驗交流會或者研討會,開設網上論壇,便于雙方就教育師資職前和職后的培養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和討論,并共同探討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最后,高校應深化校企合作,進一步加大實訓的廣度和深度,為學生實踐創造良好的條件,并促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實踐中來,使其真正在實操過程中受益。
(5)完善“雙師型”隊伍建設。提升師資隊伍質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首先,應著力提升“雙師型”教師業務能力。一方面,高校應組織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去進修、去培訓、去學習,并通過校際聯合、名家領航、國內外訪學等形式,使其充分了解專業發展前沿,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例如,可定期組織教師去幼兒園進行課程觀摩或者帶班學習,使其不斷積累實踐教學經驗,真正做到接地氣;可鼓勵教師利用現實的實踐基地資源進行科研工作,提升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與幼兒教育實際相結合。另一方面,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自身也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轉變教育觀念,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素質,時刻關注行業動態,實現內涵式發展。其次,可進一步擴大“雙師型”教師的范圍。一方面,可聘請學前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校做客座教授,拓寬師生的視野,另一方面也可聘請幼兒園的園長或者一線教師來校做講座或者授課,使師生能夠了解當前幼兒教育的現狀,知曉有關幼兒教育的新鮮資訊,并豐富其實踐經驗。
在專業認證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不僅要具備教育教學的相關理論、技巧和方法,還要具備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這就需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使學生能夠實現知情意信行的有機統一。因此,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要找準自身的定位,結合實際情況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路徑,并從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隊伍等方面不斷優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