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 莎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 江西·南昌 330099)
TPACK 全稱是指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指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最早由米歇爾和科勒(Mishra&Koehler)在2006 年提出。TPACK 的框架主要包含七個元素,分別為TK(技術知識),PK(教學法知識),CK(學科內容知識),PCK(學科教學法知識),TC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P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七個元素;其中核心元素CK、PK、TK,復合元素TPK、TCK、PCK、TPACK。TAPCK 教學理論認為,教師應把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運用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形成信息技術知識、教學方法及手段和學科理論知識三者融會貫通,整個授課過程應具有互動性與融合性,將知識要點情景化及動態化。因此,把TPACK 理論融會到高職教師信息化能力教學中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習效果。
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在教學理論指引下,依托信息技術的支撐,傳授專業學科知識的一種能力;能力的水平高低取決于對學科知識、技術知識和教學法知識的融合程度。網絡信息技術的日益精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日益豐富,要求高職教師必須能夠掌握信息化教學,將信息技術融入學科課程設計,使得傳統知識更加生動和具象,為學科教學的開展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方面,結合TPACK理論指導,提升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打造全方位學習環境,豐富學習內容,實現了時間、空間和內容上的開放教育。另一方面,從學生角度出發,高職學生雖基礎知識和自我管控能力較弱,但普遍愛好信息化技術且接受程度較高;也就是說,把學科內容與信息化技術相連接更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度,帶給學生學習過程的新體驗。因此,提升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近幾年,隨著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的舉辦和各級慕課課程建設工作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高職教師已經意識到信息化教學能力是現代高職教師的必備能力,也認識到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重要性,但提升能力的緊迫感卻不足,或是對如何去提升這項能力感到迷茫和困惑。趙學瑤(2019)通過對分布全國23 所高職院校的230 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調查之后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態度端正,信息化教學理論和技能掌握水平差異顯著,信息化教學設計和實施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現階段,已有很多高職教師會有意識地利用網絡慕課平臺輔助教學,通過信息網絡技術發布一些學習任務或是課后討論等啟發式教學,但如何使信息化教學效果最大發揮作用以及與線上線下課程的自然銜接等諸多方面也是有待完善。
首先,由于近幾年學院與泛雅超星平臺(以下簡稱“學習通”)合作,許多核心課程已制成慕課課程,可以直接在線上課使用。但從成熟的慕課課程種類上來說并未達到專業課程全面上線的程度,因此,實施線上課程還可以借助學習通中共享電腦桌面等方式傳達要點;其次,任課教師需要在學習通創建上課的班級,通過二維碼或班級鏈接讓同學們添加課程;最后,可以提前預設線下課需要的課堂活動。
3.2.1 線上教學實施情況
(1)教學平臺的使用。學院主要是以依托學習通作為線上教學的主戰場,重點事項也可通過班級QQ 群輔助通知。學習通的課堂活動分為簽到、投票、選人、搶答、隨堂練習、問卷、計時器等共16 項,每項活動可以自定義開始時間和截止時間或是預設積分,學習通后臺可以精準到每位學生的課堂活動和平時累積分數。
(2)教學資源的整理。針對沒有慕課資源的課程,線上課主要使用“直播”或是“白板”活動,可以分享教師屏幕,便于傳達要點;針對有慕課資源的課程,線上課主要是提煉視頻中的混淆點和易錯點。在線上課實施過程中發現,線上資源的豐富程度也會影響同學們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所以豐富專業教學資源庫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途徑之一。
(3)教學時間的突破。相比線下教學,線上教學還處于輔助面授課的地位,從作用上來說,主要是面授課之前的預習和面授課之后的復習過程,時間相對較短,一般在學生晚自習或是其他約定的時間段進行。
3.2.2 線下教學實施情況
面授課前10 分鐘用來銜接線上課的引導性提問或是完成預習任務的情況總結;中間30 分鐘按照學生的反饋信息講解教學內容,分清重難點和內容主次部分,針對學生已在線上課聽懂的內容一帶而過,針對存有問題的內容舉例講解;最后5分鐘留給同學個別提問。在面授課程中同樣可以使用學習通的“問卷”“投票”功能分辨講解內容的取舍,通過“隨堂練習”“搶答”檢測知識點掌握程度。線下課程結束后又回到線上課的復習程序以及下一個知識點的預習階段。
從經過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優點來說:第一,由于每周付出多一點的學習時間和精力,學生掌握內容程度確實會隨之增多,思考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第二,有慕課資源的專業課程在線上課教學更便于操作,促進專業慕課資源建設及相關教學素材的開發;第三,鍛煉了教師整合信息化技術的專業學科教學能力。缺點在于線上課的掌控力弱,個別貪玩的學生沒法管控,而另一方面由于利用課余時間,教師的工作量也會有所加重。
(1)教師要樹立學無止境的觀念,授課方式與時俱進。教師除了要鞏固自身文化功底,還應改進教學方法,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保證知識的傳遞更加直接和準確等。現階段,有些教師把信息化教學能力簡單理解成就是使用計算機或是多媒體授課,這只是代表信息化教學環境。TPACK 視域下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是三方的整合,即學科內容、信息化技術和教學法內容的融會貫通。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除了鞏固學科知識,還要學習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充分發揮課堂組織者的職能,把傳統填鴨式教育逐步引導啟發式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課堂主體交給學生,自己充當知識引導者身份,采用多元化的信息技術促使教學成效的提高。
(2)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長效機制,高校致力培養教師梯隊。首先,政府可以從鼓勵政策、專項資金等方面給予高職院校支持,在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方面提供風向標和指航燈作用;其次,高職院校一手抓在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通過講座、經驗分享或學術調研等途徑提升其能力,另一方面在招聘要求融入信息化能力評分,保障入校教師信息化水平的起點,健全一套適用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考核方案和鼓勵機制;最后,鼓勵高職院校的專業隊伍形成一股勤鉆研、精學識的教師力量,充分利用名師效應的引導作用。
(3)建立高效的多元化信息交流渠道,搭建優質的資源共享平臺。由于受到時間、空間和資金等客觀因素的制約,高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訓模式通常具有普遍性,極少針對具體專業分別展開培訓,因此,搭建高職院校與培訓機構多元化信息交流平臺和資源共享平臺至關重要。不僅便于教師之間進行教學能力的溝通以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還可以展示教師的教學成果,分享先進經驗,共同進步。平臺的搭建不僅有效地幫助教學資源匱乏地區的教師,幫助他們拓寬知識、優化信息化教學能力;還能使各專業教師捆綁成學習共同體,方便探討信息化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益于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匯集。
(4)加大激勵措施和力度。高職教師除了從主觀意愿上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之外,還應從客觀條件上鼓勵其提升的積極性,適當獎勵愿意分享教學能力提升經驗,擴大先進教學模式的影響力。如高校對參加各類信息化教學大賽的教師給予評優評先或評選職稱政策傾斜,也可根據獲獎等次給予資金獎勵。在學校內部也可以積極組織信息化教學能力沙龍,舉辦校級內部信息化教學能力競賽,積極宣傳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益處。
因此,相信在政策的激勵、科學的培養、思想的重視三方作用下可以逐步提升高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教師應當樹立勇于突破自我的人生信仰,緊密跟隨日新月異的教育時代腳步,結合TPACK 理論在傳承學科內容時,以信息化教學手段教書育人,突破傳統時空教學壁壘,打造聲情并茂的教學課堂,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