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郁健
(蘇州大學 江蘇·蘇州 215000)
幾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經過“走出去、學回來”的摸索與積累階段,已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與此同時,先進知識與技能的交流碰撞必然也會帶來不同文化的沖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 號)》指出,“國際敵對勢力與我爭奪下一代的斗爭更加尖銳復雜,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1]這便是給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高要求。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互惠互利、共享發展”成為近些年中國外交的主旋律,“對外交流、走出去辦學”成為中國文化外交的新常態。我國常常在實際生活中扮演支援、救助的角色。當我們從“高等教育的索取者、求助者”,慢慢轉變為“高等教育的饋贈者、推動者”,作為高等教育最直接參與者的高校如何轉變角色,把握良機、發揮作用,借力“一帶一路”倡議做好高校的思政教育成為一個新的課題與挑戰。
不管是馬克思還是陶行知,他們都在自己的育人實踐中證實了實踐育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2]我們常鼓勵高校青年出校門、下基層,走進社會,鍛煉自己,但范圍多數局限在國內;即使是走出國門,目光多是集中在歐美發達國家。如今,“走出去辦學”帶來了“走出去教育”的新解讀。我們需要在新形勢下,孕育新的實踐育人思維。
目前,中國通過各種形式在國外創辦的辦學機構與項目有120 多個,每年都有一定規模的教師和學生以管理、任課、志愿服務的形式往返兩國或者多國工作交流。[3]我國的師生管理者和志愿者大多承擔了“交流、教育、給予、幫扶”的角色。“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關鍵在于:學什么、怎么學。如何從有別于現狀的環境氛圍里獲取有價值、有意義的思想與動力,這不僅僅是學習的本能,更是一種思維的升華。筆者認為選擇好的教育契機,“走出去教育”將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非常有益。這里提倡的“走出去教育”,不僅是“被動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與管理,更推崇“主動走出去”,如組織學生夏令營、交換生項目等,通過共通共享感受“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與發展,促進我國高校青年的自我反思,實現自我價值,達到“自我思政教育”的目標。
在中國,教育從古至今都是全民重視的大事,而思政教育又是重中之重。高校青年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他們的優劣決定著民族的興亡。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強調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是我國高校教師需要履行的職責。習總書記更強調:高校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傳播先進思想文化、堅定支持黨執政,做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4]
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把“立德樹人”放在高校人才培養的首位;不斷創新思政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兼具“灌輸”與“滲透”,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構建全方位思政教育;強調實踐育人的重要作用。在此育人思想的推動下,見賢思齊成為激發斗志、自我成長的常態化主流心理,大家都在對比中尋求一種“變好”的推動力。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認為見賢思齊的同時,也需要禮賢下士;我們應鼓勵高校青年反思現有環境下的心態、思維,從不如現狀的環境中尋找新的學習動力、新的思維模式,做出有利自我發展的正確選擇。
筆者曾組織由本碩博學生組成的“一帶一路”國家體驗團走進老撾,了解其在歷史、經濟、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實際情況,通過國情研究和實地考察,親身感受絲路文化的發展。
經過體驗,團員們在國際責任、大國擔當、民族自豪感、生活滿足感等方面感想頗多,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影響’給另一個國家帶來的改變。[5]這便是“走出去教育”在高校青年思政教育中發揮作用的最好詮釋。
(1)是認知世界的迫切需要,也是人類進步的時代要求。時代浪潮總在推著我們前進,落后只能挨打。了解他國的文化歷史,一方面,學習世界的多面性,開拓視野,樹立“立大志謀大事”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他山之石可攻玉。在學習、借鑒的過程中,看清差距、反思緣由、修身養性、錘煉心態,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
(2)是明晰是非的實際需要,也是人類發展的實際需求。隨著信息通訊和國際互通的高度發展,我們能走得更遠,見得更多。“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走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青年可以真實觸摸世界歷史變遷的痕跡,這遠比讀書背書來的直白和深刻。讓他們了解不同國家的歷史變革、民族興衰,從而明晰世界潮流的發展主趨勢,樹立正確三觀。
(3)是實踐育人擴大交流圈的需要,也是思政育人增加新手段的需求。我們鼓勵高校青年走出校門,去基層磨煉心智、體會民生,這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需求。隨著“地球村”概念的深化,“一帶一路”倡議為高校青年指出另一條路徑,讓他們可以擁有世界眼光、站立思想高位,明白共通共融的真諦,幫助他們以更成熟的心態跨出建設祖國的穩健步伐。
(1)從國家幫扶感受大國擔當。較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遠落后于我國,受其本國“政府重視度、社會資源支持力”的影響,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水平必然遠遠比不上中國。通過實體感受,高校青年就會發現:我們的祖國不僅在蓬勃發展,還能去幫助其他國家和地區,這是對國家形象的展示與再了解,必然會讓他們心生自豪感,強化他們自覺愛國的動力。屆時“愛國教育”便不再是“紙上談兵”的念叨,而是“我為國狂”的驕傲。
(2)從文化傳播激發愛國熱情。華夏文明一直是世界古老文明的偉大分支,為世人傳頌與向往。沒有換個角度,當代大學生往往會忽視它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走出去”,通過文化的碰撞,重新審視身邊習以為常的風俗,了解簡單諺語背后的家國情懷,潛移默化中愛國情感得以固化。交流的過程是對中華文明與文化的再了解,從中激發的文化自信將有效提升愛國情懷。
(1)拓寬類比教育范疇,催生感恩正能量。我國現在的青年一代都有較好的家庭條件,但安逸的生活容易滋生懶散等惡習,讓他們認為很多獲得輕而易舉,對于別人的付出與關心,認為理所應當,缺少“感恩的心”。這顯然是不對的。一個心中有他人、知曉他人的付出、感恩他人奉獻的人,才是一個有德行的優秀青年。高校青年正值人生價值觀形成與錘煉的關鍵時期,因此通過交流激發他們的感恩之心顯得尤為重要。
(2)借助對比教育刺激,撫平浮世心態。除首都萬象和一些歷史古城,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老撾其北部和南部人民仍以放牧、種植為生。在溫飽還沒有解決的現實下,他們自然無法追求更多精神層面的需求。交換體驗,這種類似“憶苦思甜”的不同感觸會讓我國高校青年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現有的生活,對父母多一分理解,對生活少一點抱怨。老撾行的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要感謝我的父母,讓我過得這么好。”與其用言語去耳提面命,不如讓現實去呈現。
(1)從不同世界探索精彩未知,激發珍惜時心態和求知欲。較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并不具備發達的教育體系,其學校設施、師資力量等軟硬件均欠缺,實地體驗能讓大學生明顯感受到差異。這必然會促動他們產生珍惜光陰的想法,借助他們好勝心、求知欲,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度與積極性。
(2)走出“舒適區”,增強學習奮斗的理想信念。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開始卸下“緊箍咒”,滋生出安逸享樂思想,逃課退學現象頻生。究其原因是家長與學生都沒有弄清楚“為什么而學”,沒有懂得盡早樹立“終生學習”的信念。一個人在舒適區太久,便會失去斗志,喪失迎接挑戰的自信。“走出去”,到有需要的地方去,能夠體現個人價值、激發做事積極性與潛能。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力量可以影響一個人甚至一群人,使他們的思維轉變、信念提升,進而帶來生活的變化,必然會讓個體覺得自身經年的積累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