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君 李德俊
(湖北中醫藥大學 湖北·武漢 430065)
如何提高口語課堂活動效果是廣大教師探索和實踐的一個重要話題。支架(Scaffolding)理論是近幾十年國內外教育研究領域一個備受矚目的研究方法,在口語教學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其主要理念是在他人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習,這與口語課堂教學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恰恰相符。支架理論受到了心理學家維果斯基(Vygotsky)在其社會文化理論中的啟發。他認為,兒童能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即實際發展水平)和在指導下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之間(潛在發展水平)是存在一定差距的,這段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兒童在教師或同伴的指導和幫助下可以消除這一差距。[1]此后,建筑學詞匯“支架(scaffolding)”被采用,來表示指導者在最近發展區內向學生提供的幫助和指導。對于支架的定義和界定目前尚未有定論。羅賈(Rojas)等人對師生對話中的支架種類做鑒定,認為只有那些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和理解力的教師行為才能被認為是支架行為。[2]以伍德(Wood)和凡德卜(Van de Pol)為代表的,強調支架的應急能力(contingency)特征的研究主張則對支架的要求更加嚴苛。他們認為,支架的應急能力,也就是當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能夠有效調整支架的難易度和控制程度,并能夠適時撤銷支架時,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得到最有效的提升,是最大程度發揮支架效果的主要途徑。[3][4]
國內劉萍等研究者在對教師支架的綜述研究中對支架的概念進行了歸納,并認為教師支架應根據學習者現有水平和實際需求,通過言語性策略和非言語性策略,為學習者提供暫時性的幫助。[5]本文依據此種定義,將言語性和非言語性支架運用到口語教學中,并結合凡德卜的支架理念和分類,對其進行細分和說明,對其在口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思路和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在二語教學和研究中,不同于言語性支架得到的充分關注,非言語性支架研究的相對匱乏。為了更加充分發揮非言語性支架在口語教學中的作用,更有效地提高口語教學的課堂效果,本研究試圖探索言語性和非言語性教師支架口語教學中的不同作用,將“言語”界定為口頭(spoken)和非口頭(unspoken),并參考凡德卜[6][7]將支架分為六大類。認為在口語教學中,教師直接通過口頭用言語的方式來實施之外,在實際口語教學中,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非言語性方式也是口語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如在故事復述中運用圖片提示,在小組話題討論中運用關鍵詞或句型的文本、音頻或視頻提示或示范等。本文將凡德卜的支架方法與常見口語支架的研究與實踐方法進行綜合整理和分析,并與實際教學場景相結合,將口語教學中的教師支架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言語性支架,即教師在教學中用口頭言語直接表達的符合6 類支架方法,具備支架作用的口頭言語行為。第二類非言語性支架,包括文本性支架和視聽性支架。在表1 中,對口課堂中可以運用的具體支架類型和其對應的支架方法做了詳細展示和說明。
為更大程度提高口語教學效果,為教學提供更豐富的理念和手段,應將言語性和非言語性支架綜合運用到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實踐中。注重非言語性教師支架的教學法應注意以下幾個教學原則和方法:
充分做好學生的學前能力診斷,制定適宜的教學目標。當老師對學生的口語能力水平有較為客觀和準確的判斷時,才能制定適宜他們的教學目標,才能根據學生口語層次確定和設計適宜他們最近發展區發展的學習內容、支架類型和支持程度。支架教學注重教師在互動訓練中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因此為保證在互動中對學生更有效率,更有針對性的支架支持,對學生口語能力、口語特點的了解和把握是有效實施支架教學的前提,也是科學衡量學生口語進步程度的重要參照標準。在學前診斷的具體操作中,可通過問卷調查、過往口語成績調查、考前口語測驗等一種或多種方法結合的方式來實現。
由于語言的口語系統和書面文字系統實際存在較大差別,對于特定口語話題或場景,有其特定的有異于書面語的慣用詞匯和句型表達。學生往往缺乏這樣的口語知識儲備,而導致無法開口或開口即錯的各種問題。因此,教師應首先注重為學生提供豐富、真實、場景化的口語訓練材料,為他們儲備真實有效的口語輸入打好基礎。其次,教師應注重在支架支持下,對真實口語素材的重復性操練,使學生真正有效地內化口語內容的輸入。如教師可要求學生在播放完口語示例音、視頻后立即重復材料中的句型、對話等,對有故事情節的口語材料還可做故事重述的操練。在操練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言語性、文本性或視聽性的支架支持,來保證學生操練的完成度和效果。訓練結束后,還應總結所學口語詞匯、句型和與對話場景相關的文化內涵。最后,除了強調口語的重復性操練外,還應注重觀點表達類任務的練習及其支架支持。在觀點陳述、雙人對話、角色扮演等口語練習中,注重兩方面的支架支持,一是提供有關話題的想法和觀點線索或提示,二是對相應想法和觀點的詞匯、句型等語言知識,并且教師應對其支架呈現的類型做出恰當選擇。
在指導學生口語訓練時,對學生提供除常規口頭言語性支架的提示外,應提供其他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支架支持,來提高學生完成口語任務的效果。在傳統口語教學中,由于學生口語水平的差異,只有教師口頭提示和支持的口語訓練往往效果不佳,強調各類支架綜合運用的教學方法能幫助尤其口語能力較弱在內的學生們提高訓練效果。教師要根據學前診斷結論,任務類型和學生課堂實時反饋,在操練中綜合考慮和運用各類型支架,尤其注重對文本型、視聽型等非言語性支架的使用,提供層次豐富、難易有別的支架類型,以適應不同水平能力的學生需求。如在學生復述視頻對話時,提供詞匯提示、句型提示或視頻片段提示等。強調根據學生的實時表現與反饋,動態調整各種支架的運用和控制程度。支架教學并不是機械的從易到難地實施過程,而是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反饋,實時選擇適宜他們的支架類型。當執行任務時,如果學生表現出能夠獨立完成任務的跡象時,應適時降低或取消支持,即給予極少支架支持或不給予支持。如果學生完全無法完成任務時,教師則直接給予控制程度最高的支架支持,如再次向學生展示完整的訓練素材。
創新評價手段,注重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的綜合利用。即時評價的判斷標準是,當學生無法獨立完成口語任務時,在教師提供支架后是否能順利完成任務,教師需要提供支架的多少和支持程度的高低如何。延時目標是,在經過一定時間的支架教學和訓練后,學生的口語能力是否得到總體提升。教師可以綜合利用多種多媒體軟件,如線上教學平臺的語音作業提交功能,讓學生將口語錄音實時上傳,既能使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也能進行實時評價,還可將此項功能運用到學前和期末的口語測試中。教師也可將視頻配音軟件、歌曲伴唱軟件與線上教學平臺相結合,讓學生將作業通過多媒體文件作品或鏈接形式提交,實現評價途徑和維度的多樣性。
支架法教學要求教師有更為充分的課前準備,對學生能力水平更好的診斷,對學生課堂表現更積極的響應。對教師在學生課前和課上的能力診斷和對支架的動態掌握都有較為明確的要求。它的優勢是為缺乏詞匯、語法、文化知識的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可供參考的信息。教師在指導口語任務時,能夠通過不斷調整支架難易程度和支持程度來為學生提供動態的,有利于他們能力訓練和發展的提示和支持。也正是這種不斷動態調整的支架支持,最大程度上體現了支架教學的優勢,即在最近發展區提高和促進學生的口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