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艷
(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山西·太原 030401)
教育部明確規定高專院校在非中文專業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在構建學生的字、詞、句、篇、文等語文基本知識結構外,還必須培養學生漢語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欣賞、理解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口頭表達和應用文書面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
當前高專院校的語文教材內容,頗多篇目是經典的古代、現代的文學作品,編者用心良苦,也尊重了政府的號召,語文課程教學其中一個主要任務是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然而,由于時代的隔閡以及語言的變化等原因,學生很難形成情感共鳴,學習興致不高,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質。而且,在高專語文的傳統教學中,教師會受限于時空以及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只能依靠口耳相傳近在咫尺的語文材料,更是無法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高專語文課程教學在實現教學目標上的理想與現實落差,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調動教學資源、整合課程信息、優化教學方法,網絡資源的整合利用確為可行之道。
網絡的跨時空性和交互性將打破高專語文教學的桎梏,教師需要整合利用網絡資源,提高學生興趣。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利用網絡收集自己需要的文字信息、圖片視頻、興趣所在的話題以及專家講座,使過去遠在天邊的教學材料和教學者可以為自己服務,促進教與學的豐富性;教師在利用網絡獲取語文課程相關資源外,可以與同行業者進行教學經驗的交流,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跨時空免費共享,構建自己需要的資源庫;學生利用網絡獲取自己需要的語文信息外,也可以適時向教師提交自己的學習成果,并且可以和教師及時互動,咨詢教師對話題的意見,向教師表達自己的話題相關意見;此外,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教學形式拓寬了高專語文教學的教學形式,讓高專語文教學走出傳統走向時代。通過網絡資源的整合利用,學生活躍在語文課堂上,何愁教學效率低下。
以《長恨歌》為例,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前收集關于唐玄宗、楊貴妃以及安史之亂的相關資料,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或辯論安史之亂是唐玄宗之責還是楊貴妃的事、安史之亂是功是罪、白居易寫下長恨歌是憐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感情還是為了寄予自己的政治思想等問題,在討論中,教師不是重在統一觀點,而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當前時代,信息爆炸,生活節奏緊張,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以前相比大為不同,閱讀態度和閱讀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的人閱讀,講究破萬卷書,精雕細琢,然后方能有所悟,是一種慢讀,是一種精讀。現在的人閱讀,講究隨意快捷,相比于捧著一本經典作品坐在書桌前細細品味,推敲琢磨,人們更愿意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型媒介進行閱讀,而且傾向于在車上、床上、路上等隨意性的地點閱讀,閱讀的內容選擇也不再是經典作品,只是粗制濫造的博人眼球的消息和當代言情玄幻小說,閱讀只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不會去體會感情,也不耐煩深入了解作品。總而言之,現代人的閱讀特點就是時間短、地點不拘、內容娛樂化、程度淺,就像吃快餐與生活的快節奏一樣。因此,出現了諸如碎片化閱讀、淺閱讀、快餐閱讀等名詞。
高專學生的閱讀更是如此,因為課程的緊張以及對未來的焦慮等原因,學生的閱讀更是走馬觀花,轉瞬即忘。日常生活中如此,語文課程中也是如此。學生用這種閱讀方式來閱讀語文教材精挑細選的經典文學作品,是一種暴殄天物,面對表層無趣卻內蘊深刻的文學作品,不好好集中精力鑒賞一番,是不可能有所得的,無論是遣詞造句的表層知識結構還是深度的人生體驗與思想情感,更不用說領悟之后的應用了。
然而學生卻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高專語文課程除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要發展學生的歸納演繹能力以及對文學作品形成自己見解的能力,更要構建學生的表達寫作能力,所以,高專院校的語文教師需要致力于改變學生快速閱讀方式,引導學生深度閱讀,長閱讀,養成學生在閱讀時專注和持續的習慣,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方面,教師需要將教學時間合理規劃,形成課上教學和課下自主學習的銜接。教師在明確作品重難點,定下作品的話題后,課下,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利用網絡查找作品話題相關資料;課上,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圍繞相關作品話題進行討論,各抒己見。不過教師需要注意話題的明確、路徑的清晰以及學生成就感的獲得。討論雖說是眾說紛紜,但不能偏離主題;活動路徑明確掌控,減少無效課堂活動;區分難易程度,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所得。
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在作品話題上下一番功夫,如果話題不僅僅是作品的一部分而且是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然最好,關聯生活,教師在開啟學生的頭腦風暴時便會較為容易,不僅有利于實現學生與作者的跨時空對話,而且能夠讓學生從文本中讀出自己,讀出人生。
以《雨巷》為例,《雨巷》是戴望舒寫于1927 年的詩歌,如果不能引導學生精讀細讀,這篇就僅僅是一個撐著油紙傘的姑娘徘徊在雨巷的一個畫面,雖然有點凄美之感,但也僅限于此,甚至學生會質疑明明一句話便可以說清楚的事為什么要寫成一首長詩,《雨巷》可以進行如下教學:
首先,教師安排學生課下查找資料,戴望舒成長經歷是怎樣的,1927 年發生了什么時代大事,知識分子是怎樣一個思想情況,底層百姓的生存狀態如何,從見人見事而知作品思想情感;
其次,教師在課上組織學生討論以下話題:其一是雨巷是不是雨巷,姑娘是不是姑娘,這是不是一首愛情詩,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其二是姑娘為什么撐著油紙傘結著愁怨;其三是戴望舒是不是遇見了這樣一個姑娘,如果沒有,他該怎樣思考與行事。
最后,學生圍繞材料進行思考,教師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并予以證明,是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也是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最后教師升華作品緊扣學生生活,學生的生活中可曾遇到與戴望舒一樣的情況,如何解決?由此,學生不僅能夠透過文字讀懂戴望舒,更是可以端正自己的人生。
無論哪個學段,語文都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語言理解與運用的能力,即不僅關注表達內容本身,更是要關注如何表達。而且隨著網絡的影響深化以及網絡用語的沖擊,語言的規范化正在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對與網絡密切接觸且接受新鮮事物較快的高專學生,隨口隨手都能是一些“歐巴”“土肥圓”“扎心了,老鐵”“我信你個鬼”等不規范的遣詞造句,不僅如此,更是有些網絡用語利用諧音消解原有詞語或成語的文化,背離創詞初衷,誤導后來人,比如“股往金來”“食全食美”等。雖然創新是語言保持生機活力的途徑,也是語言的內在特征,但是失了規矩只是圖一時之快樂的創新,只會是對語言的破壞。所以,語言應用是高專語文教學目標的重頭戲,教師對語言表達、文書撰寫等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必須重視,予以規范化,然后才能培養語文理論和語文實踐兼具的人才。
高專院校的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學會表達,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在口頭表達方面,課上,教師圍繞作品話題組織課堂討論,創設一定的激勵條件,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課下,師生網絡互動,就一些作品或其他時事進行意見交流。學生想說、敢說、說得好,自然就會保持習慣,然后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在書面表達方面,主要是進行網絡寫作平臺的構建,教師在課上布置寫作主題和要求,教給學生寫作方法,因為高專院校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寫作基礎,所以教師的教學主要集中在如何收集相關材料并從不同的角度對材料予以分析上,開拓學生思路,如果學生在寫作中實在困難,教師可以點撥一些寫作技巧,比如表現手法的應用、結構的組織等,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網絡寫作平臺進行寫作與互相鑒賞,從比較中窺見自己寫作的優缺點,然后再進行糾偏,以促進寫作的進步。
以《春江花月夜》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張若虛寫了幾個場景,每個場景的美都是如何利用文筆構造的,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說明了哪些道理。然后,或者讓學生任選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個主題進行想象,該主題塑造一個什么樣的意境,如何才能實現意境的塑造,想要用什么體裁進行表達;或者讓學生任選寧靜、物是人非、離愁別緒中的一個主題進行聯想,通過什么景物才能描寫出自己所選的主題,如果不能寫實,該如何進行虛寫。最后,學生在網絡寫作平臺進行寫作與鑒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評價學生的作品,取平均成績,折中優缺點。課內課外的有機結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實現高專語文課程的語言應用的教學目標。
大學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課程,是高專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必修課程。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以及高專院校對專業技能和實踐創新課程的重視,大學語文課程更是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部分高專院校以為,既然學生可以從網絡提高語文知識和技能,大學語文課程的設置已無必要,可以讓位于技術實踐課程。高專院校創新并實施混合教學模式,課下學生自主閱讀,課上集中討論作品話題,建設特色大學語文課程,可以提高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促進大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