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師范學院 姚紅玉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影響了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的方式。近幾年,在互聯網技術的深刻影響下,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高校開始借助互聯網創新思政課程教學的內容、方式方法和教學模式,其他課程也與思政課程教學同向、同行協同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此,筆者結合本校的教學工作實際,簡明扼要地談談思政課程教學創新途徑。
隨著“互聯網+”技術與教育工作的不斷融合,高校思政教學的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是“互聯網+”技術為思政教育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現代化的平臺。這個平臺不僅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手段,也為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眾多的可能性。二是“互聯網+”技術深刻改變了當代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手機和電腦的廣泛應用,已經將“互聯網+”概念深深植入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中。互聯網不但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而且使其行為模式和個性心理進一步互聯網化。三是“互聯網+”技術催生了“四個課堂”教學模式。在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下,將課堂教學、校內實踐活動、校外實習鍛煉、互聯網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改革已全面啟動,大幅度拓展了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一是“互聯網+”提升了思政課程教學的知識性和時效性。一方面,信息時代所有的思政教育要素都處于動態的變化之中,使思政課程的內容具有了明顯的時效性;另一方面,課程內容又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凸顯了極強的知識性。二是“互聯網+”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時空之后,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與當代大學生個性鮮明、不愿盲從的個性特點以及具有獨立性和批判性的心理特點具有天然的適應性。
將“互聯網+”技術引入思政教學后,課堂教學的時空變得更加廣闊,此時隨著思政教學活動的廣泛延伸,教學模式也必將發生巨大的變化。此時,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促進教學模式的快速更新,一是改變思政教學的主體地位,讓教師由教學的主體變成指導者,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組織學生大力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二是要制定并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制度,使教師切實成為學生學習目標、學習動機、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的指導者。
構建科學的考核激勵機制,能夠促使學生不斷改變陳舊的學習習慣,推動他們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取知識,并不斷養成和保持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換言之,實施與“互聯網+”相匹配的多維考核激勵制度,能夠使教學創新實踐在學生中發揮長期持久的作用。構建這種考核激勵機制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設置科學的學習目標,激勵促進學生早日成才;二是實施需求激勵,讓大學生不斷體驗到愉快和成就感;三是實施競賽激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潛能;四是實施考評激勵,通過考評促進學生將自主性學習成果轉化為學科成就。
在傳統的教學中,高校思政教育一直陷于“孤島”困境,思政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教學總是各說各話,以此相互促進。將互聯網技術引入思政教育后,思政課程正在向課程思政迅速轉變。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和專業教育課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中,任何一門課都具有了“思政味”,所有的教師都挑起了“思政擔”,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正在逐步形成。我們必須扎實做好以下工作,推動大教育體系的快速形成,讓思政教學從“專人”轉向“人人”。一是思政課凸顯引領作用,要觸及學生的靈魂;二是通識課要種植信念,對學生潤物無聲;三是專業課要拓展情懷,對學生播撒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