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杰
(江蘇省宜興市洋溪中學 江蘇無錫 214200)
中學階段的學生思想和心理仍處于發展階段,對事物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導致中學生在處理事情時很容易出現偏差,因此,在初中道德教育過程中,老師可以充分發揮實踐活動的優勢,用更加生動、直觀的活動體驗促進學生的道德修養、心理發展、行為規范、思想意識,使中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在初中德育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使學生學會遵守道德規范是開展德育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但是在現階段的初中德育實踐活動中,有些老師過于強調政治上的大理論,只注重理論說教而忽略了對學生日常生活中道德行為、思想意識的糾正和培養,導致學生對德育知識依然以機械記憶為主,無法將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更不能起到促進學生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養成的良好教育效果。
在初中德育教學中過于強調德育形式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導致初中德育實踐活動的內容過于空泛,學生難以將德育實踐內容與自身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導致“教”與“學”出現了相背離的現象,影響了德育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針對中學生開展道德教育通常會將德育實踐場所局限于教室,老師通過授課的方式對學生開展德育知識灌輸,而再多的理論知識都不如實際的實踐操作印象深刻,一味地進行課堂教學對德育實踐來說只能是紙上談兵,使德育課程流于形式,也容易給學生留下德育教學枯燥、乏味的印象,反而不利于中學生良好道德修養的形成。
雖然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認知和思維能力,但由于生活背景、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學生的思想、心理發展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但是很多老師卻忽略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未能采取分層教學,用相同的標準約束和要求學生,導致中學生德育實踐活動效率低、質量差,效果不佳。
在初中德育教學中,老師要深刻認識到德育實踐活動的開展目的是為學生能將德育知識學以致用,用于規范自身的行為,引導學生的思想意識發展,使學生在德育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完成思想、行為、品德的培養。因此,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拉近德育知識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使初中德育實踐活動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貼合,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促進中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
在初中德育實踐活動中,老師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依據學生的實際特征來實行差異化德育,確保初中德育實踐活動的有效性。中學生處于青春期,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滋生出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自私自利的心理,老師可以在對學生進行調研或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層,進行因材施教的指導。比如,對于存在崇洋媚外心理的學生,老師可以著重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對于存在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的學生,老師可以通過實際案例分析或者辯論賽的形式來引導和糾正學生的不良思想,對于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老師可以組織“青年志愿者一日行”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用道德標準來約束自身的行為,從而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老師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能使初中德育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得到顯著提升[1]。
對中學生而言,環境也是影響思想、行為、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德育環境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也能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德育體驗,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老師可以加強學校學風、校風的建設,為學生打造充滿道德修養的良好德育環境,鼓勵道德行為,反對和打擊不道德行為,定期進行優秀學生表彰,為學生樹立起德育榜樣。同時,老師要定期組織德育實踐活動,如展覽館參觀、志愿者活動,給學生創造更多實踐應用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中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道德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老師要充分發揮出德育實踐活動的優勢,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對學生開展因材施教的德育指導,使初中德育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切實提高中學生的道德修養,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實現身心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