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佳騰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高級中學 四川成都 611800)
生態環保教育的內容包括幫助學生樹立綠色生態理念、進行生態科學知識教育、生態美德教育、自然保護教育,培養其良好生態行為習慣等。2016年出臺的《國家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要求按照德育課程、學科課程、傳統文化和實踐活動四個序列,形成“四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力求實現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直以來,四川省都江堰市高完中教育系統致力于加強環保知識、節能減排等方面的宣傳和實踐,打造出了獨特的“生態環保”學校實踐活動品牌,依托系列生態環保活動促進了學校德育課程一體化的有效實。
對于都江堰市的市級課題《都江堰高中環境教育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策略探究》在環境教育方面會有哪些預期成果,筆者在文中展開了以下幾點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著名的“兩山論”: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人與自然視為生命共同體,將全球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和新舉措,讓人民看到了黨為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在建設生態文明型社會方面付出的艱辛與努力,也使人民對美好生態文明生活向往的信心更為堅定。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人民要實現美好生活,就離不開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如果無法保證生態的安全,人類便不能享受到更高層次的物質與精神,并且將會面臨生存上的危機。
環境保護教育是衡量人類文明教育發達程度的重要尺度,環境保護觀的養成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重要意義。在培養學生各種生態理念方面,如生態知識、生態情感、 生態言語和生態行為等多個方面,就需要開設生態德育性質的教育課程,提高學生在道德層面上的素養,創造出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生態德育環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我國環境保護建設起步較晚,生態文明觀在學校德育中也較為欠缺。學校教學是以教材為依據而存在的,學生目前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論教材,其中也涉及生態文明方面的內容。但是,教材并未將這部分內容進行整合,無法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特別是我國大多數學校注重對學生專業教育的培養,而忽略了生態文明觀教育在德育中的滲透,且制度體系不健全,導致學校環境保護教育培養較為欠缺。老師深層次的理論研究存在不足,關于生態文明觀教育思想道德性質的課程,有相當一部分老師沒有提起高度重視。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忽視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一體化融合,缺乏符合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課堂上通常都是一個人在講授,這就形成了以聽為主的授課模式,甚至有的老師完全照本宣科,僅僅是為了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導致環境教育滲透不足[1]。
首先,擴展教學中有關生態德育的教學內容,將生態德育貫穿其中。比如,在歷史課程或思政課程中,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道德意識,增加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知識,促使學生從情感上和理性上養成生態道德行為習慣。其次,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的實效性。比如,運用道德兩難教學法,即向學生展示生態環境理論和實踐脫節的現象,讓學生在接受性和現實性的兩難困境中不斷與教師、同伴溝通交流,從而形成內生性的生態道德價值觀;運用案例教學法,即選取典型且真實的環境案例,并加以針對性地分析、討論,讓學生了解現實、了解事實,從而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熱烈情感。
生態德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自覺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 而不是簡簡單單地樹立起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就可以了。進行生態實踐教育活動,不僅能夠進一步強化課堂教學的顯性作用,還能給予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外化為自身行為的機會,讓學生經由親身感受,提升保護環境的主動性、自覺性,并實現生態價值觀和責任感的質的飛躍。首先,可充分發揮高校學生社團的作用,鼓勵社團圍繞“綠色環保”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實踐活動,例如,組織環保設計大賽、垃圾分類實操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獲得生態意識的提升。其次,鼓勵大學生走進社區、走進大自然,參加環保志愿者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引發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變“要我環保”為“我要環保”。
除此之外,還要引入生態倫理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自然觀,知曉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樹立正確的生態消費觀,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垃圾分類,節約資源;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正確認識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培養學生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整體意識和生存意識;樹立正確的生態科技觀,將科學技術置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系統之內,有效防止并避免科技的負面效應。其次,建設綠色大學,加強綠色校園建設,為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的提升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增強生態德育的實效性。
中學是培養人才的基地,中學教師在生態德育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肩負著培養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任,教師綜合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要重視生態德育教師隊伍的建設。例如,開展大型講座,讓教師積極參與學習,從而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利用寒暑假開展系統內容學習,增強教師的理論涵養;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教師參與進去,提高其生態意識[2]。
保護環境的觀念更好地闡述了人、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它是人們在有序的社會生態運行機制之下創造的物質、精神、制度、行為等成果的總和。當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共同構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就說明我國非常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國是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政治、經濟上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要培養出具備生態文明觀念的高素質人才,這也將成為未來中學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