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新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綜合實驗區國彩學校 福建福州 350400)
執筆于識字教學,筆者的記憶瞬間定格在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確,對于整個小學階段而言,低年級是學好語言的黃金時段,是打好語言基礎的關鍵。只有識好字,學生才能打好語言根基,如果沒有打好語言的根基,定會影響小學整個學段的語文學習。可見,讓孩子們識好字才是低年級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
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了低年級階段,要認識常用的漢字一千六百個到一千八百個,其中八百個到一千個會寫;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用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從這些要求中不難解讀到,在低年段中,識字教學的質量高低直接決定著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質量,還關系到學生能否熟練掌握語言文字這一工具,還關系到學生今后學習其他各門學科的質量。可見,識字教學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主心骨,讓孩子識好字刻不容緩。不過,教師面臨著艱巨的識字教學任務的時候,絕不能因為低段識字教學任務繁重,識字量大,加之低年級孩子年齡偏小,見識偏少等原因,而對識字教學存在盲目教學的態度而忽略帶過,這樣勢必會影響孩子終生的語文學習。亦或者,在我們的課堂上識字教學如果枯燥乏味,也無法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反而會加重孩子識字的負擔。總而言之,低效的識字教學無法幫助孩子打好語文的根基。可見,低段教學的教師任重道遠,教學中再也不能墨守成規,要敢于摒棄傳統識字方法,敢于在識字教學上嘗試創新教學。而識字教學上的“創新”就是把枯燥無味、抽象、難于理解、難于認識的漢字,變成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知識,掌握漢字規律,減輕學生負擔,培養創新能力,保持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如何教給孩子們輕松、自主、有效的識字方法,是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以下是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所談論的識字教學的些許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年齡尚小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的低年級孩子來說,唯有感興趣的事物才能充分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使其自覺地學習并掌握漢字的音、形、義。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隨著識字量的增多,出現了不少形近字容易混淆,所以,在教學識字時,教師應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課堂上為這些漢字巧妙地設置特定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感受,從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主動愿意接受獨特的識字法。如在教學“清”和“晴”的字義時,可以這樣講:清中有水字旁表示水很純凈、透明。當日頭(太陽)出來時就是晴天,所以“晴”表示天空晴朗,艷陽天,孩子們看今天的天晴嗎?在這樣特定的情境中識字,孩子們減輕了負擔,可以較為輕松愉快地識字。
在識字教學中,并非是教師盲目地灌輸給孩子識字方法就能達到識字效果。如果識字方式單一枯燥,孩子識字的效率只會低下。所以,我們可以在識字教學中寓教于樂,引入游戲,營造趣味識字氛圍。如郵遞員送信讓孩子扮演郵遞員,手中拿著生字卡,送到講臺上,找出他自己的拼音,帶領其他孩子來認讀,這樣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走迷宮的游戲,就是設置道道關卡,每過一道關需要認識一個生字,順利通過道道關卡,就能奪取最后的紅旗。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好奇心,讓枯燥的識字過程演變成活潑有趣的活動過程。
筆者認為,在識字教學中“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填鴨式的識字教學只能更快地被學生遺忘,獲得有效的識字方法學生才能學得自主輕松,亦可能如魚得水。在識字教學之前,我們必須明白我們的識字教學并非只是讓孩子掌握幾個生字而已,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識字方法,不斷提高他們的識字能力,掌握漢字規律性的知識。所以,教師要機智地選擇識字教學的方法,以下重點講講識字教學中的字理識字。字理識字,是由漢字的特點決定的,因為漢字主要是表意文字,每個字大都含有一定的文化意義,也就是含有一定的字理,可表達一定的意思。字理識字方法比較多:如圖文并茂,形象法;編制字謎,聯想法;動作示范,示意法;形近比較,辨異法。字理識字還包括同類事物列舉識字。如課文《操場上》和《識字加油站》中的“身體器官”。教學《操場上》這篇識字課文,首先列舉了六項體育運動——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這些生字的共同之處,“打、拔、拍”為“手”,“跳、跑、踢”為“足”,從而感受漢字的構字特點,亦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加深對生字的記憶。總之,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智慧地利用好教材資源,機智地選擇恰當的途徑和方法,更要開拓多種識字渠道,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自主識字。
綜上所述,教無定法,學貴有法。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尤其是任教低年級的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明確低年段識字教學的重要性,要竭力培養好學生自主識字、主動識字、創造性識字的能力。在落筆之時,讓我們銘記中國的古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