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兆君
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我們祖先在長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優秀思想文化。促進國學走進小學校園,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我國優秀的文化,更有利于小學生在學習國學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國學走進小學校園,還有利于學生成為具有優良品德的人,這樣能夠實現新課改提出的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
國學是促進小學生全面發揮展的重要教學內容。促進國學走進小學校園,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我國優秀的文化,更有利于學生在學習國學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小學校園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國學經典誦讀來促進國學走進小學校園。在小學校園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的教學活動[1],能更好地促進國學走進小學校園,還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的國學內容。在小學校園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還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朗誦能力。
例如,在開展《新編三字經》第一節1、2段“人之初,自無顏。性相異,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博與專”這部分的國學誦讀活動時,可以在全體小學生進行大課間操的時間段進行。在這部分的國學誦讀活動中,國學教師要先講解這幾句話的翻譯,這樣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編三字經》的這幾句話。從而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更好地明白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怎樣的,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必須要通過學習來不斷進步。這部分的國學誦讀活動,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小學生的教育越來越注重國學相關內容的教學。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小學校園中開展國學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還有利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良好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在以往的小學教育模式中,一些小學缺乏對學生國學知識的教學,導致一些小學生雖然成績很好,但在其他方面卻欠缺發展。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此,小學可以通過豐富校園文化促進國學走進小學校園[2]。
例如,開展國學經典朗誦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國學。開展國學經典朗誦比賽不僅有利于激勵學生積極參加國學經典朗誦比賽,還有利于學生在國學經典朗誦比賽的過程中養成學習國學的興趣。還可以在墻上張貼有關國學的經典句子,這樣不僅有利于形成學習國學的學習氛圍,還能使學生更好地在耳濡目染中學習國學。
國學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精髓,它歷史悠久,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也不能忽視國學教育的作用。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對小學生開展國學教育有利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學生的心靈健康發展,使學生成為促進祖國發展的人才。語文是小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學科之一,也是與國學教育緊密聯系的學科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國學相關知識,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能使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學到更多與國學有關的知識。
例如,教師在講解《將相和》時,可以在講解這篇課文的內容后,再向學生拓展《弟子規》中的相關內容: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這樣能學生更好地理解《弟子規》中的相關內容,有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與人和諧相處的好習慣。
國學以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優秀文章為基礎,加之歷史發展上各個朝代的優秀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促進國學走進小學校園,不僅有利于實現德育教學目標,還能拓寬學生視野,使學生在學校中學到更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