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根華
在新課程目標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師應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讓學生由“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在課堂上采用情境模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性,有效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質量,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1]。
由于初二年級階段才會開設物理教學,導致物理課時較少,教師無法詳細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甚至有些學校的物理教師不夠專業,無法真正掌握學生學習物理的進度。此外,很多物理教師沒有真正理解情境教學法的含義,在課堂隨意向學生舉例,學生在學習時容易出現誤解。在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單一古板的教學方式,對情境教學法只是草草實行,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感受,只是一味地向學生傳授物理知識和概念,學生成為了被動接收知識的容器,長此以往,容易對物理產生厭煩、抵觸的情緒,并喪失學習物理的自信心[2]。
問題情境模式更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對事物存在好奇心之后,會在問題中主動找尋答案,在找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會對所學知識印象更加深刻,從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識,樹立學習物理的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例如,學習“壓強”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用問題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覺得自己的書包帶子是寬帶子好還是細帶子好?學生根據經驗回答粗帶子。緊接著教師提問:為什么?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會對壓力和受力面積的概念印象更加深刻,從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識。
隨著我國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視頻能將聲音、文字、圖像有機結合起來,將抽象難懂的知識轉化為形象直觀的形式,更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此外,多媒體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師的板書時間,留出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時間,初中物理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和聲音教學幫助學生營造良好的實驗情境。
例如,學習“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視頻:一個光源開始發光在凸透鏡不同的距離。學生會對生動形象的實驗視頻產生興趣,從而調動自身的積極主動性,在物理課堂上發散自己的思維。緊接著,教師組織學生練習調整凸透鏡成像距離,以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并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學生在探究視頻的過程中能夠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在實驗教學中進一步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知識來自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物理是一門邏輯思維較強的學科,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在課堂上的積極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3]。
例如,學習“汽化和液化”的過程中,教師可在課堂導入環節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汽化現象和液化現象,以此引起學生對物理的熟悉感和親切感。然后,向學生提問:剛從游泳池出來很冷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會主動探究這個現象和汽化、液化的相關性。這樣一來,學生通過理論分析和實際觀察能夠提升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形成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識,為以后的物理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目標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師應在教學中利用情境模式,并不斷創新,從而構建高效的初中物理課堂。中學階段是學生走入社會前最重要的時期之一,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學科素質的培養,為學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做好鋪墊,使學生日后能在社會上得到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