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雅端
(閩南師范大學 福建·漳州 363000)
人文關懷理念是一種關注人、肯定并認可人價值作用的理念,具體是要尊重人、關心人、支持人、激發人,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也切合了教育管理的內涵。高校教育管理的對象是人,從這方面來說,教育管理需要進行人文關懷。而在具體的教育管理實踐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重視,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過于單一等,人文關懷缺失的現象依然存在,這使得教育管理工作的內涵得不到有效的發揮。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在打造和諧的教育管理工作環境、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促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意義。
(1)打造和諧的教育管理工作環境。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組成元素及工作的目標對象包括教師和學生,如若強制性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不但會引發目標對象的逆反心理,也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即在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活動的過程中,教學管理人員本著自由平等的原則,打破以往僵化的模式,充分尊重教師和學生,凸顯其獨立的人格,將教師和學生看作是平等的個體,柔性化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以此形成一種和諧輕松的教育管理工作氛圍,不斷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目標對象主動接受教育管理工作。例如,在對學生開展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可融入人文關懷的理念,關懷學生所處環境、價值實現等,使學生在感受到來自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關懷,并自覺參與思想道德素質的理論和實踐學習中,潛移默化之中便實現了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標,這比單一地向學生灌輸思想道德素質理論來得更有效果。
(2)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通過關懷環境、關懷教育對象的價值實現、關懷個體差異、關懷教學團隊,積極維護教育對象的尊嚴及價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釋放其優良天性,促使教育管理工作朝著精細化的方向發展。例如,有的學生因專業調劑轉到一些看似冷門、發展受限的專業,落差之感油然而生,這就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通過關懷個體差異及關懷環境、幫助學生在調劑后的專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定位。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個性化的基礎上,開展各項教育管理工作,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掌握教育教學的內容,以提升高校教育教學的質量。
(3)促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高校是我國開展人才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礎保障,而教育管理通過科學地教育及管理,以達到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能力等方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關懷,充分尊重并關懷學生這一教育目標,做到因材施教,不斷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利于培養學生積極進取、關愛集體、發展創新的良好素質,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內在潛能,實現專業素養及人文素養的有效提升,以較高的綜合素質滿足社會發展建設的需要。從這方面來說,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關懷的理念利于促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環境本身就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可以影響你,你也可以影響別人。無論是學生,還是學校的教職員工,他們都會受到學校的大環境所影響。學校本身是一個讀書學習的地方,營造一個和諧的人文環境就非常重要。曾有學者就研究指出:“人文教育的內容不僅是知識,優秀的人才就是一本書,其經歷就是書中的內容,在與人交流對話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散發出所具備的知識氣息”。學校管理者應具有構建和諧的管理思想意識,無論是管理上,還是工作上,都要以關系和睦,態度和藹,氛圍和煦的宗旨實施校園人文關懷環境的打造,將純正的校風、和諧的人風、濃郁的學風的呈現在校園里面。具體操作:一是不間斷的組織詩詞大賽,文藝聯歡活動,體育競賽。二是在校園里面開展廊壁文化、班級口號、學習園地等活動。三是在校園景觀上提升景觀的文化功能。在景觀元素上,將林下空間打造成為獨立幽靜的讀書場所,林下可以安放一些凳子,并圍著樹一圈,每棵樹下再裝置一個驅蚊燈,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濃濃的讀書氛圍。在植物的種植上可以選用雜交馬褂木、水杉和櫻花等有著特殊意義的樹種,以此體現出具有悠久歷史的校園文化內涵。大學學習場所不只限于課堂,還有濃厚的校園環境,環境也可以育人,能夠陶冶他們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還可以開啟他們的智慧,激發他們的靈感。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關懷的理念不但是一種嶄新的意識及理念,而且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這需要將人文關懷滲透至教育管理中的各個環節,并秉承持久化、長期化的態度,持續地探索實踐,才能有效發揮人文關懷的重要價值。一是在課程設置中滲透人文關懷的理念,即在體現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全面性的基礎上,及時發現課程結構體系中的不足,并加以改進和優化,使課程的內容和大綱設置得更為科學,理論內容及實踐內容的比例更均衡,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在課程設置中,應關注學生的學習及發展需求,以此為導向設置選修課程,使學生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所需的課程,不僅學習的興趣提升了,而且體現出了濃濃的人文關懷。二是在教育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學生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人,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不同的生活感悟和情感體驗,其差異化是十分明顯的,教師應根據學生間的差異,采取不同層次的對待方式,教學方式方面,可從單純的知識講解中跳脫出來,著重傳授學習知識的要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人文關懷的理念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才能有效促進其發展。三是張揚個性,引導學會自我評價。評價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環節之一,評價分為主動評價和被動評價,長久以來學生總是被動的接受教師和其他學生帶來的評價,主動評價往往很少。德國在教學評價中就指出:教學評價應當引入學生自我評價機制,該方式是以自我為參照物進行認識的基礎,是一個主動發展的過程,其本身的意義會大于被動的評價,能夠實現自我意識與個性張揚的提升。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同時結合教師和同學等外部環境的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領域及弱勢領域,彌補自己的不足,進而提升學生自我表現的提升和優勢潛能的出現,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人文學習環境。
在年齡上而言,大學生正處在青少年向成人轉變的過渡及轉變的關鍵階段,雖然他們在知識上有了一定的儲備,但是心理上依然還不夠成熟,較為脆弱。進入大學以后,他們會面臨身處異地,缺少了家庭帶來的溫暖,希望得到關懷。另一方面他們進入大學后會面對人際關系的交往、新舊觀念沖突、情感上的困惑、就業壓力等各種問題,他們的心理上會發生各種沖突,形成各種的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抑郁、恐慌不安、壓抑焦躁、孤獨、失落、抑郁失落、緊張無助等不良情緒,同時還具有相應的失眠乏力、食欲減退、胸悶頭痛等行為反應和軀體化病癥,嚴重的會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高校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加強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尤其是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教師要結合學生心理狀態,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公正、平等的與學生進行溝通,去關心體貼學生,引導學生、疏導學生、感化學生的過程,達到以意育行,讓他們從心理上毫無保留的接受教師,同時也可以感受到教師給他們帶來的溫暖和關懷,進而實行學生在思想方面存在誤區的糾正。除此之外,學校可以開通心理咨詢熱線,為學生及時排憂外,還可以利用線上進行心理疏導。一方面通過網絡,學校板報欄,橫幅標語,向大學生宣傳心理有關方面的知識,實現正能量的傳播,夯實他們的心理防線。同時開通心理咨詢熱線,進行一對一的服務,了解學生的需求,盡最大努力的進行人文關懷,做到“精準聯絡、精準治療、精準扶貧”,尤其是一些面臨畢業、就業的大學生,正常的生活被打亂,面對就業的壓力,心理咨詢過程中應給予他們就業的指導,排解就業中遇到的困惑,以此疏導心理上的壓力及不良狀況。另一方面,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博客、微信公眾、QQ等社交媒體的普及,學校應通過這些社交媒體進行專業、細致的關懷輔導,經常通過這些社交媒體發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同時學生通過心理問題的咨詢,做到有求必應,及時的回復,避免學生產生過多的心理負擔。可以說學生的心理問題一方面需要借助心理專業知識去化解,另一方面更要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關心體貼學生,讓他們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時解決的同時,更得到一份學校帶來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