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思雨
(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華遠君城小學 陜西西安 710000)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曾明確指出:“體育教學要遵守兒童認知和情感的變化規律,在進行生動活潑和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中,要創設情境,以迎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學習需要,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的確,小學有其身心發展規律,小學教學也應該體現寓教于樂這一理念。然而,傳統的體育教學一直較為單調和死板,這種模式不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更不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因此,將情境化的教學模式應用到小學體育教學中,使小學生在趣味中完成學習任務,就成為了廣大體育教師應該關心和解決的問題。下面,便針對這一探究提出幾點思考。
愛玩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要教師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把游戲融入小學體育教學,創設游戲化的教學情境,就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的確,體育課本身就是一堂快樂的課堂,能使學生在強身健體的基礎上身心得到一定的放松。然而,傳統的體育教學卻把體育課堂變得枯燥、單調,明顯和體育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所以,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改變這一教學狀態,創設游戲化的教學情境,體現體育教學的寓教于樂。例如,在鍛煉學生協調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時候,教師可以開展一個多人綁腿跑的游戲比賽,看哪組學生最快完成任務。這樣,通過游戲能激發起學生參與的熱情和興趣,從而使學生在游戲中完成能力的鍛煉和提升。而且,游戲比賽又具有一定的競爭性,這與小學生天然的好勝心又相互吻合,也能推動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總之,游戲化情境的創設是小學體育情境化教學的一大方向,也是體現寓教于樂教學理念的一種有效方式[1]。
故事化情境的創設就是把學生帶入到一個故事場景中,使學生在故事場景中完成知識的學習。相對于游戲化情境的運用,故事化的情境更注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其實,故事化情境的創設和游戲化情境的創設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寓教于樂。小學生除了對游戲有著極大的興趣,對故事也有很高的熱情。所以,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故事的特征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故事化的教學情境。學習各種單雙腳跳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模仿動物跳躍的方式,創設一系列的故事化情境。比如:小青蛙白天和媽媽出來捕食,晚上需要回家,而這就需要小跳蛙們從一個個荷葉上跳到河對岸,這樣才能順利回家。這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青蛙跳躍,使學生在想象青蛙跳躍的過程中完成雙腳跳的練習。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體現教學的寓教于樂,還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積極意義。
郭沫若先生曾說過:“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小學體育教學也是如此。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進行單方面的傳授,應該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探究機會,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增長。而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在指向這一標準和需求。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針對上文提到的青蛙跳,可以設置這樣一些問題:青蛙的起跳姿勢是什么樣子的?跳起來時是什么樣子?落地的時候又是什么姿勢?然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跳躍找出其中的關聯。這樣,通過對一系列問題的探究,不僅能使學生深刻了解運動過程,還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一次次的問題解決中提升探究能力。
很多學科的知識都源于生活,最終又應用于生活,體育教學同樣如此。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忽視了生活化情境的創設,畢竟使體育貼近生活,不僅能使學生發現體育的價值,還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體育中的翻滾、滾動等練習,在生活中就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比如,在遇到一些危險情況時,如何用滾動的形式逃生或保護自己。這樣,不僅能引起學生對體育練習的重視,還能使學生養成用體育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從而有效增強其實踐能力[2]。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情境化教學的應用雖然有諸多優勢,但在應用過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教師注意的問題,只有把這些問題盡量規避掉,才能保證這一教學模式效果的最大化。首先,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學生的年齡、生理、心理等特點,而不是生搬硬套,如上文提到的多人綁腿跑這一游戲情境就不適合低年級學生,畢竟他們的年齡較小,而這一游戲又對學生的協調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讓低年級的學生來做,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危險。其次,教師也應該明白,情境化教學只是實現寓教于樂、提升小學體育教學質量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要明白其中的關系。最后,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那種緊張的師生關系,要努力建立一種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教師教學的催化劑,能促進教學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