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 蘭
由于小學生的數學認知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教師僅靠理論知識的教學,是遠遠達不到教學目的的,而采用學具教學的方式,能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通過感知最為直觀形象的事物,進一步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感性認識,以充分引導他們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索和研究,通過事物的表象分析出事物的具體特征,有效提高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知能力,教師可首先用學具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和討論,再與其他同學對比自己的不同方法,這樣通過同學之間的互相討論,能使學生對事物的本質特征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也能使那些抽象、理論性的數學知識及數學概念,通過生動形象的實物或圖片,生動地展現給學生觀察,進一步引導學生形成高效的數學概念認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非常重要,學生能通過同學之間的互相討論和交流,進一步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進而形成團結合作的協作精神,通過同學之間的共同努力,有效解決數學問題,進一步通過分組合作操作學具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互相商量,營造出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通過共同努力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采用學具的數學教學方式,操作性、實踐性較強,而且在運用學具進行數學學習時,學生也會感覺到比較方便。對此,教師應積極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充分將課堂知識展現給學生,使學生能在探究學習的情況下,學習到更充足的數學知識。同時,這種方式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及觀察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實踐,學到一些有效的數學知識,進而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有效采用學習工具,對課本中的數學知識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和掌握,進而形成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1]。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圖形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制作一些學習工具,進一步體驗每一個幾何圖形的具體特征,以便認真觀察制作出來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區別在什么地方,認識到每個圖形不同的特征,進一步形成數學思維能力,通過實際動手操作觀察每一個幾何圖形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有效地采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組,由于小學低段學生還處于貪玩的年紀,對任何事物都充滿著強大的好奇心,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規范使用不同的學具,充分滿足學生愛玩的天性,給學生介紹一些學具的具體操作方法,進而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對學具進行研究和觀察,逐漸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對學具也形成一個深刻的印象,使得學生能通過嘗試運用學具學習和理解基礎的數學知識,為以后課堂上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這種方式也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能使學生通過教師的逐步引導,充分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2]。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效采用學具教學法,充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中能有效采用學具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進而逐漸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及解題能力。同時,在數學學習中,教師還應注重娛樂性的教學方式,在不斷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到一種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進一步通過使用學具的方式對解決數學問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及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