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莉
(汕頭市濠江區棉花小學 廣東汕頭 515000)
課外閱讀對學科的開展、對學生的成長、對學生的進步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自身獨立的閱讀動機、興趣、態度等各種意向因素參與投入到課外閱讀中,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培養感知、思考、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動和相關能力。
語文學科的內容和范圍較為廣泛,包括識字組詞、造句寫作、閱讀拓展和古詩鑒賞等。
首先,從識字組詞出發,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會接觸大量的文章,而文章的閱讀就是學習漢字學習組詞的優質平臺,不僅可以鞏固已學過的漢字詞語,更可以接觸新認識的漢字詞語,了解其讀音、含義和用法。其次,從造句寫作來看,學生會在閱讀中遇到大量的關聯詞、句型和語氣等,從而逐漸了解如何去表達、如何去造句。最后,從閱讀拓展和古詩鑒賞出發,課外閱讀是一種鞏固學習成果,豐富知識的有效手段,通過鞏固和積累可幫助學生增長見識,了解閱讀和古詩的內在韻味。
結合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充分開展課外閱讀可以為學科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個年級的課外閱讀制定了明確的目標,《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按小學低、中、高學段,分別精選出文學、科學、人文類各若干本供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通過積極正能量的閱讀,讓學生在增長見識,體會作者筆下的人物情感人格中提高自身修養,陶冶自身情操[2]。
腹有詩書氣自華,書本的閱讀能增長學生的課外知識,使學生在交談的過程中能運用好詞好句和富含哲理的名人名言,從而使對方感受到學生所具備的文采和修養。同時,知識能帶給學生精神力量,激勵學生不斷前進,不斷成長。
課外閱讀的類型和題材非常廣泛,如果學生隨機進行閱讀難以保障閱讀內容的合理性和針對性,因此,課外閱讀的材料可以圍繞閱讀教學內容開展相應的主題閱讀[3]。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3課《貓》為例,此單元的閱讀教學都圍繞著動物展開,包括老舍筆下的貓和母雞、豐子愷筆下的白鵝,因此,此章節的課外閱讀可以以動物為主題進行拓展,比如馮驥才筆下的貓婆和珍珠鳥、梁實秋筆下的鳥和席慕容筆下的燕子等。
以第五單元《海上日出》為例,章節主要圍繞自然景觀展開,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此類型的課外閱讀,包括我國的名勝古跡、自然風光、山川河流等。
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課外閱讀的選擇,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從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課外閱讀中不斷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和視野見識。
課外閱讀能充分為課本中的閱讀教學提供補充和輔助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對閱讀文章的深入理解。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5課《草船借箭》為例,文章節選自我國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作為節選,學生很容易對閱讀文章中的情節、起因、人物陣營、人物性格和故事背景等要素產生疑問,比如,文章開頭:“周瑜對諸葛亮心懷嫉妒”,學生可能會想:為什么周瑜會嫉妒諸葛亮?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他們各自的性格是怎么的?
疑問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名著《三國演義》的閱讀,通過閱讀促進學生對此閱讀文章的理解,促進學生對我國名著的了解,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讀者對閱讀文章和人物都有情感和態度上的差異,教師可以建立課外閱讀交流討論平臺供學生們分享心得,交流感受。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6課《慈母情懷》為例,此章節以父母的愛為主題,課外閱讀也應該以父母家長的愛為核心,比如老舍《我的母親》、朱自清《背影》和朱德《回憶我的母親》等,學生進行閱讀后,教師組織“讀書分享會”進行交流討論環節,慢慢引導學生從課外閱讀文章轉移到實際生活中,鼓勵學生發言,談談現實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愛。
課外閱讀的開展不但對語文學科的閱讀教學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而且能夠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中一項不可缺少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