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建
(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遂城第十小學 廣東湛江 524300)
與以往的教學模式相比,利用“導學案”教學的教學模式在教育方式、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課程評價等方面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師的主要職責已經不只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以導學案為輔助工具,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預習任務不是簡單的草草了事,而是抓住本節課的重難點,在課堂上教師進行有計劃的講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那么,如何利用導學案進行新型教學過程中的“四環節”教學才更有效呢[1]?
課堂教學中,不僅要保證教師的主導地位,更重要的是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是教師的主要目標,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獨立的意識,教師要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發展。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導學案,指導學生掌握重難點,在課堂中讓學生提出問題,用學生自主學替代教師講,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這一章中,由于學生在小學已經接觸過一些簡單的方程,所以對于這一節的學習,教師可以利用導學案讓學生自主完成由淺入深的過渡,在導學案中設計一些關于未知數、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解的問題。對于課后的習題,要求學生能夠自主列出方程求出解[2]。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小組進行合作探究與傳統教學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要著重強調小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和互幫互助意識,讓學生發現自我,表現自我,讓自我意識得到充分體現。要求教師利用導學案表明本節課的重難點,倡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積極對課堂模式進行創新,對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發展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例如,在“有理數”中,學生曾經接觸過小數、正數,這一章節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提出了有理數、無理數和負數的定義。教師可以利用導學案中設計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說出自己對這些新知識的理解和區分方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做學習的主人。
“精講”,就是指教師在了解學生的知識盲區后經過整合,在課堂上進行精華部分的解釋說明,目的是把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思考,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利用導學案進行講解,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化抽象為具體。教材的知識點一般是簡潔、不利于學生理解的,需要教師將教學知識深入情境中,在導學案中體現出來,把一些書面語言具體化,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課本中出現了很多習題,學生單純做題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對學生在練習中普遍出現的問題進行精講。其中,很多學生對于判定方法不能靈活運用,這就要求教師化抽象為具體,在導學案中將一些難以理解的圖形簡單化,加強學生的理解[3]。
在一節課結束的時候,要看出教師的教學成果,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就要進行適當的檢測,有的學生“一看就會,一做就廢”,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基礎知識不牢固,教師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以在導學案最后精心設計習題,緊扣本節課的知識點。對于數學課來說,一部分的訓練要面向全體學生,題目多傾向于基礎知識的練習。另一部分是靈活、有針對性的練習,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后通過自己的努力解答一些難題,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潛力。
例如,在“二次函數”中,這一章是初中數學比較難以掌握的一章,學生只理解定義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對由定義延伸的習題的掌握,在這里,教師需要在導學案后有計劃、分層次地精心設計題目,對于二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的題目,教師要選取一些容易理解的題目,在學生完全掌握后,在進行有目的的拔高。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鼓勵。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依據導學案進行課前預習,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由以往的教師講變成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此外,教師對導學案更要精心設計,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重難點,自主完成課前預習,并且要留有訓練環節,讓學生查缺補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