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好好
許多調查表明,步入社會后的社會貢獻雖與學校成績有關,但很大程度上與學生各項創新性活動關系更大,而這些創新性活動又與教師的指導分不開。對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調查訪問的結果表明,他們的貢獻與當初所在學校的教師有很大關系,即教師對學生進行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方法及創新能力方面的指點。也就是說,創新能力和想象力的發展有助于大腦各種功能的協調,對人的知識與創新的辨證統一,對人的全面發展也十分重要。
興趣是創新思維的骨架,想象力是創新探索的翅膀。激發學生興趣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開始,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促使學生不斷思考。教師應利用學生的求知心理,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1]。教師創造合適的情境使學生發揮想象力,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很有必要。想象是創新的前奏,誘導學生大膽想象,對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例如,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搜集與之相關的資料信息,并展示給學生,接著,再為學生創設一個豐富生動的交流情境,使其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深入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的生平事跡。在深入學習文章時,制定思考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為其營造濃厚的探究情境,使學生能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提升。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學到具體的知識和方法,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體驗學習的快樂,因而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活動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提出問題、進行思考、得出結論、解決問題是創新探索的重要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學生在進行積極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學習,教師要認真對待并正確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簡單化,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題目的難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2]。對于較難的題目,可以拿過來先讓大家討論,教師給予適當的輔導與啟發或換一個角度讓學生思考,不要將答案告知學生;對于較簡單的問題,如果教師認為提問者動動腦子可以想通,可采用反問方式提問學生,使其深入思考。例如,學習《牛和鵝》這篇文章時,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熟悉和了解文章內容的梗概,然后提出學習中自己不太理解或無法解決的問題,把所有學生的問題總結起來,讓學生先解決這些問題,篩選掉其中簡單易解的問題,剩下比較難的問題,再在教師的指引和輔導下師生合作一同解決。這樣能讓學生保持勤學好問的習慣,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讓學生互相幫助解決問題。
語文這一學科源于實際又應用于現實,具有豐富的內容,涉及的知識面也十分廣泛,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的創新時,不僅教學內容要進行創新,更重要的是教學方式的創新。不能再單一地使用傳統教學中的教學模式,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圍繞教材內容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和思想上的塑造,既長知識,又長智慧。例如,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結合的模式進行教學,包括信息化教學、游戲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等。在正式講解內容之前可以把作者簡介和古詩的寫作背景制作成小視頻給學生播放;其次,進行內容講解時,可以先讓學生分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解讀古詩中描述的場景;最后,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之下解讀整首古詩;課余時間可以組織有關古詩的游戲活動,如古詩接龍,看圖猜古詩等小游戲,讓孩子們不僅學會,更要理解。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不僅能優化教學過程,一定程度上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對于小學生而言,創新就是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適時引導,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真心給他們正確的評價,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小學語文具有豐富的內容、靈活多樣的形式,具有思維的拓展性和塑造性,蘊含著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方方面面,利用語文知識解決社會問題并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夠促進社會各方面之間協同合作、共同發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