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柳仙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實施,我國很多地方的農村小學在德育方面的教學也有了一定的進步,同時,學校的校風、校紀及學生的行為習慣及個人禮儀方面都有了很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由于在新形勢環境的影響下,學校提高了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視、加強了對教師的德育建設,同時讓教師著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及世界觀,培養他們成為有高尚品質的人[1]。
受經濟發展的限制,很多農村小學條件比較差,而且一般外界對學校的評價主要是查看這個學校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同時,教師的教學任務比較重,社會分工也比較多等。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農村小學開展德育教學相對較少。
由于農村的經濟發展不足以支撐一整個家庭的開銷,很多農村學生的家長都會外出打工,導致很多學生都是留守兒童,這樣的學生會嚴重缺少關愛,在陌生人面前很容易自卑。而且,由于這些留守兒童一般都是與爺爺奶奶生活,或寄宿在親戚家,這些人大多都只能給予學生一些物質上的需求,基本上不會對學生進行道德方面的正確引導,這對學生的成長也有很大影響。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及世界觀等都還沒有完全形成,而且由于他們的年齡都還比較小,意志力也不夠堅定,這也就會導致他們極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果周圍人有好的道德素養,會對學生有一定好的影響,但如果周圍人的道德素養不是那么好,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也一定會出現偏差。因此,為了避免學生會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教師一定要注重在日常教學及校園生活等多個方面滲透德育教學,讓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例如,班級后面的黑板報,教師在制作黑板報時可以多寫一些與道德有關的內容并讓學生參與黑板報的制作,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班級凝聚力,也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黑板報的時候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有一個基本的是非觀[2]。
由于很多學生都屬于留守兒童,教師在德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多給他們一些關愛,讓他們感受校園的溫暖,從而變得更加積極自信。當然有些東西是學校里的教師也無法完成的,那就是家庭教育,因此,為了更好的開展德育教學,教師可以將學校和家庭結合在一起,開設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德育教學。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公益活動、陪伴留守老人等活動,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家長的難處,也可以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到溫暖,還能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為了加強家庭教育,教師可以通過電話的形式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讓他們了解學生的情況,并告訴他們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讓家長明確家庭對學生教育的必要性,這種雙管齊下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培養他們的道德素養,讓學生可以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3]。
很多農村小學要么不進行德育教育,要么對學生強行灌輸德育教育,這樣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時間久了還會讓學生對相關的教學產生厭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時一定要以學生為課堂的中心,引導學生自己主動學習德育方面的教學,這樣既能加深他們對道德方面的認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及世界觀。例如,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時可以組織一些簡單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讓學生通過活動自主構建正確的道德觀,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鍛煉他們對道德的判斷能力。
新形勢下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個集主體性、能動性、積極性于一體的健全人才,因此,教師在德育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建設自身的道德素養,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也要聯系學生家長,使學生受到家庭方面的德育教育,更好地落實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