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致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洋學校 江蘇蘇州 215000)
初中生物實驗課是學生學習生物的一項重要內容。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尤為重視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傳統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雖然也是以學生為中心,但教學教學方法主要以講授為主,即教師更注重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1]。相比之下,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更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旨在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溝通能力。長期訓練下,PBL對培養創造性人才有重要意義。
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英文縮寫為PBL),中文還可譯為“問題式學習”“問題向導學習”“問題本位學習”等。這種教學法是西方國家針對高等教育提出的一種教學理念和教學組織模式,被譽為國外教學改革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革新”[2]。PBL模式下的課堂通常具有以下幾點特征,分別是:問題為學習的核心,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小組合作為主要的學習途徑[3]。在該模式下,教師不再是課堂中的主導者,而是一名引導者。同時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比起原本注重知識的灌輸,教師更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對知識的應用。
雖然在PBL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在采用該教學模式時就要全盤否定教師的作用。相反,教師授課策略對PBL的實施效果起重要作用。PBL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流程一般為:教師課前提出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教師總結[4]。依據這種特點,在PBL中,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策略輔助教學:拋錨式教學策略、協作學習策略和反思策略。接下來,筆者以“觀察水中的微生物”實驗的教學案例為例,介紹這幾種教學策略在初中生物實驗課中的實際應用。
拋錨式教學策略是指為學習者創造一個真實完整的問題背景,讓學習者產生學習興趣。并通過主動學習、教師的指導及小組合作的形式,親身體驗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的一種教學方法,所謂的“錨”就是有情節的故事[5]。在“探究水中的微生物”的實驗中,教師給出某人因為直飲了河水導致疾病的故事。并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不能直接飲用河水和自來水?家中常見的“純凈水”究竟能做到純凈嗎?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是與學生生活戚戚相關的,可以刺激學生深入了解的欲望。之后學生會利用課余時間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河水、自來水和純凈水之間的差別。有些同學可能進一步深入了解到自然狀態下水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有哪些,它們對人的危害性等。就這樣教師成功地拋了一個“錨”,引導學生向前探究。
協作學習策略就是在同一目標的引導下,以小組為單位活動主體。學生們通過小組的合理分工,建立起有效的交互關系。而這種交互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處于核心位置。PBL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的教學法,因此,協作學習策略是支持PBL學習中的一項重要策略[6]。同樣是在“探究水中的微生物”的這個實驗中,教師充分利用了協作學習策略,組織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成員劃分了各自的任務。例如,其中一個小組內設定了記錄員,協調員,發言員,實驗員等相關角色。每個角色都有相應的任務,其中協調員主要充當了小組長的身份,在恰當的時候負責統一各成員的觀點和意見。這種分工使該小組每位成員都發揮了自己的特性,做到了全員參與。又因為最后所得結論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實現的,因此,學生在這次學習中不僅獲取了知識,還對整個探究過程都有深刻的印象。通過這種方式,教師達到了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增強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
反思是指學生對自己所學知識的內省過程,包括積極的監控、評價、比較自己和同伴的想法,并及時進行修正。在PBL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指導學生進行反思,學生通過反思自己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建構起的知識,就有機會整合前后所學知識,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7]。例如,學生在利用顯微鏡觀察河水臨時裝片的時候,有同學發現在顯微鏡的視野中出現的一些小生物是由單個細胞構成的,但是它們的形態結構和之前所學的細胞結構并不相同。這時,小組成員就可以開展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小組成員的觀點可能不同,這時就可以查閱資料進一步分析所觀察到的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通過查閱資料,小組成員得出統一的結論,并以系統的知識呈現,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PBL模式在初中課堂中的應用雖然不多,但結合其內涵,不難發現,PBL教學法是一種符合《初中生物課程標準》的教學模式。在初步探索中,筆者將PBL應用到生物實驗教學中,發現教學過程中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也加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不過,鑒于這種教學模式對初中生物實驗課堂還是個新面孔,所以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