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旭
小學音樂課程是基礎學科之一,課堂氛圍相對活躍,深受學生喜歡。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德育教育滲入其中,利用音樂更好地傳達德育思想,降低學生對德育教育的抵觸情緒,并且,音樂具有極高的感染力,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讓學生在較為寬松的氛圍中得到熏陶。
教師可以為學生舉辦合唱比賽,以比賽的形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并且合唱比賽以班級為單位,能夠增強學生的班級榮譽感和核心凝聚力。并且,舉辦合唱比賽能夠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較為寬松的氛圍中得到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在舉辦比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合唱比賽中重要的是對學生集體意識的培養[1]。
比如,學完《男兒當自強》這首歌之后,我聯合其他老師一起組織了一次音樂合唱比賽,各班以班級為單位參加,圍繞“自立自強”這一主題自由發揮,不限制曲目和表演形式,最大程度上給予學生發揮的空間。在準備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大量的練習和彩排,需要全班學生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之間的溝通和默契就顯得格外重要。通過舉辦班級合唱比賽,加強了班級的核心凝聚力。比賽結束后,除了為取得名次的班級頒發獎勵,也對比賽中呈現班級凝聚力較強的班級給予獎勵,增進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各有不同,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進行搭檔學習,共同進步。搭檔的方式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拉進學生之間的距離,也能彌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不足,學生之間搭檔能夠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在內部自我解決,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對于學生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針對性的進行講解,幫助學生進行音樂學習。同時,在學生搭檔的過程中能讓學生理解互幫互助,可推動學生之間的友愛、進步[2]。
比如,學習《久不唱歌忘記歌》時,在課堂學習結束之后,我對學生進行分組,安排學生自己在課下進行曲目練習。在分配搭檔的過程中,我也根據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進行分組,在每一組的搭檔中,都有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以此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推動互相進步。我不能在課下一直指導學生學習,通過搭檔之間的共同學習能夠彌補這一不足。通過搭檔共同學習,讓學生了解了互相幫助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友愛的情感。
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的重要階段,教師要注重對學生三觀的培養。音樂背后蘊含著動人的故事,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進行歌曲學唱的過程中,為學生講述音樂背后的故事,這樣既能豐富課堂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也能增進學生對歌曲的理解,感受音樂的熏陶。并且,講故事的形式迎合學生的喜好,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
比如,欣賞《軍隊進行曲》時,在學生欣賞的過程中,我給學生講述了我國軍隊的發展歷程,以及在大大小小的戰爭中,成千上萬的戰士為了國家、和平所做出的努力。為學生講述軍人的故事,讓學生從故事中感受到軍人的艱辛和堅韌,以及我們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并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軍人堅韌不拔的品質、熱愛國家的忠誠,激勵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斷努力,奮發圖強。
總而言之,德育教育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應從小學開始,將立德樹人的思想教育融入授課過程中,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得到熏陶,輔助教師開展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