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敏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永平鎮第一小學 云南普洱 666400)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常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照本宣科的講解,學生處于課堂的被動地位,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同時,數學知識抽象性較強,給學生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印象,久而久之,學生會對數學知識喪失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信息化教學模式,通過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教學資源幫助學生由靜態學習轉化為動態探究,能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有效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常常陷入理解困境,影響了學習效率和質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信息化教學能夠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借助信息技術優勢將枯燥的文字描述通過生動的影像進行呈現,化抽象為具體,使數學知識變得生動、立體,可大大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促進學生的理解和內化。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偏小,很容易受周邊環境的影響,為了快速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數學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生動、立體的優勢輔助開展課堂教學,用聲音、圖片、視頻為學生創設出生動的教學情境,營造出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興趣和求知欲成為小學生積極主動開展知識探究的不竭內動力,進而自覺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進行思考和探究[1]。比如,學習“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動畫片《朝三暮四》,創設出生動的故事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總結來完成加法交換律的探究過程,在教師的啟發下在情境中輕松理解加法交換律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立足教材,豐富教學內容,將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知識生動的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深刻感知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和魅力,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和趣味性,這樣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也能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比如“統計”這課,教師將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統計圖生動直觀的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觀察其中的區別,思考統計圖中都展示出哪些信息,使學生體會到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范圍和意義,活躍了學生思維,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也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內化。
由于數學知識具理論性強、邏輯性強、抽象性強等特點,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而小學生在學習中通常以形象思維為主,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生常常理解困難,無法及時高效理解并掌握重難點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挫敗感。針對學生的實際學情和認知規律,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強化知識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想象,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的事物聯系起來,進而輕松突破重難點,提高學習效率。以“統計”的知識內容為例,需要學生學會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并繪制統計圖,結合統計圖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統計的意義,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出不同的數據信息,引導學生親歷數據收集、整理、分析的完整過程,并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嘗試自主探究完成統計圖的繪制,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使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掌握了知識重難點。
在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中,微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應用越來越廣泛,微課憑借時間短、內容具體、主體突出、趣味性強等特點,為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將教學內容制作成生動有趣的微課視頻。比如,學習“位置與方向”時,教師可以課前制作“迷失方向的小鹿”的動畫微課,將教學內容融合于動畫視頻中,使學生在動畫視頻中獲得豐富的感官體驗,同時結合生活經驗對知識展開探究,輕松理解本節的知識內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構建出高效的寓教于樂的數學信息化課堂。
隨著全民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小學數學信息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教師應努力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為學生打造出集生動性、趣味性、知識性于一體的數學信息化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