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軍
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波瀾壯闊、浩浩蕩蕩,鴉片戰爭、十月革命、開國大典和改革開放四大歷史事件同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緊密相關,它們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對這四大歷史事件進行回顧和解讀,可以使我們更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更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邏輯,更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三問的深遠內涵,從而更加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偉大民族。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優秀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原創古文明。古代中國以其豐富發達的物質文明、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絢爛多姿的科學文化等輝煌成就,在人類發展史上獨領風騷長達1500年之久,先后出現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幾大盛世。但是,大約公元1500年世界開始進入大航海時代。1640年英國革命后,西方世界發展突飛猛進。由于滿清王朝的專制腐朽、閉關自守,近代以來中國開始衰弱。1840年,英國憑借堅船利炮,對中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這次戰爭與中國歷史上歷次外族入侵不同,這次是西方新興的工業文明與東方古舊的農業文明的碰撞。這就是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被迫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從此喪失獨立自主地位。
鴉片戰爭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改變了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加速了中國社會形態轉型。鴉片戰爭的炮聲也使中華文明開始覺醒,為尋找出路,中國人進行了各種艱難探索:從帶有傳統色彩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到學習吸收西方器物技術的洋務運動;從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變法改良,到清王朝政府的政治體制改革新政;直至到辛亥革命等都因為沒有改變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而歸于失敗或流產。這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重任就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肩上。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①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載自《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頁。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②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求是》2019年第7期。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大問題。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全球具有崇高的地位,但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社會實踐,在西方并沒有獲得大的成功,在東方特別是在中國卻獲得了巨大成功,這是為什么?因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找到了適合其生長發展的社會文化土壤,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核心理念與思維方式上天然契合。
一是在此岸性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對待天道與人道的關系上,更重視人道,而馬克思主義也強調哲學應關注“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兩者在基本信仰和價值追求的此岸性上是契合的。二是在宇宙觀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張世界統一于氣(物質),強調“一陰一陽之謂道”,主張與時偕行、革故鼎新,強調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這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是契合的。三是在社會觀上。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理想,是禮樂仁和的大同社會,這和馬克思主義追求人類解放的宗旨是契合的,中國人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更能接受科學社會主義。四是在民生觀上。中國傳統社會主張以民為本,強調“民惟邦本,本固而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經世濟民、求真務實的思想作風,和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觀點是契合的。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誕生了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尋求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道路的探索從此由被動變為主動。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共產黨的成功是因為具有許多優秀品質,如遠大理想、科學理論、嚴明紀律、自我革命等等,但其中一個關鍵是通過走群眾路線來喚醒民眾、動員民眾、組織民眾。
近代以來, 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等人基本上都是力圖依托少數精英來完成對社會的改造,沒有把喚醒民眾、動員民眾、組織民眾作為變革和革命的重點。在他們眼中,民眾只是改造的對象,而不是推動變革和革命的動力。毛澤東認識到中國普通民眾之中所蘊藏的巨大力量:“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③毛澤東:《論持久戰》,載自《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1頁。中國共產黨為中國傳統社會注入了強大的組織動員力,成為中國人民的主心骨,點燃了中華民族內心之火。僅僅半個世紀,中華大地天翻地覆,使得長期被壓抑的、具有幾千年文明底蘊的民族活力如火山爆發般噴射而出。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一個巨大貢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為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獻上的一份大禮,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持續、穩定、繁榮、昌盛,既能完成民族救亡也能完成民族復興的現代民族國家從此建立起來。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政治前提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現代化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建國后不久進行的抗美援朝戰爭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巨大意義,徹底改變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中國人民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也確立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始了現代化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計劃經濟的僵化模式和政治上階級斗爭的錯誤路線導致中國再次面臨了困境。新中國成立三十年后,在這些艱辛探索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也為古老的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找到了道路和方向,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又一巨大貢獻。
20世紀70年代末,我們黨開啟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就是一個字——“窮”。鄧小平在思考和謀劃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一直在不斷反思一些問題:我們搞了三十年的社會主義,為什么還這么窮?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到底什么是社會主義?怎么樣建設社會主義?而當時國際上,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與我國經濟落后,形成強烈反差。在這個重大歷史關頭,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40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開放沿海沿邊沿江沿線、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等。更為重要的是創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提出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改革路徑,使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
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就在于,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世界時代潮流,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使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①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8年12月18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18/c_1123872025.htm。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就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成功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等等綜合實力大為提升,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是多年第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52%,過去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票證,諸如糧票、布票、肉票、魚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業券等已經一去不復返。中華民族真正富起來了。
初心使命,百年國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國共產黨在踐行其初心使命的過程中,其一,通過群眾路線為中國傳統社會注入了強大組織動員力,繼而為古老中華文明實現現代轉型建立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其二,通過改革開放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為這個古老文明的現代轉型找到了道路和方向。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兩個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