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美筠 劉錦諾
因經濟主義的盛行和齊一化思維的強勢,美特別是自然美在工業文明中的命運格外坎坷。以盧梭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思潮在其間展現出頑強的抵抗,但對美和自然美的排擠與打壓從大勢上來說是工業文明壓倒一切的主旋律,所謂“兼容并包”完全被拋在九霄云外。①胡軍:《北京大學精神的一種解讀》,《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 》 2007年第4期。西方啟蒙運動思想在中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伴隨“德先生”和“賽先生”閃亮登場的是“和先生”和“美先生”的黯然落寞。美與自然美在工業文明中被排斥和冷落,正如珊卓·盧巴斯基的概述一樣:“在過去的200年間,必須承認,至少在我們西方,我們拋棄了美。我們將其棄之于角落里。在拋棄美的過程中,我們為單一的價值體系——經濟主義開辟了道路。”②Sandra B. Lubarsky:The Importance of Beauty,Conference Paper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ral Education from Process Perspective,November,2010,Claremont,CA.
工業文明對美和自然美的冷落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逐漸暴露出的消極后果。它不僅令許多現代人錯過生活中的很多美好,情感萎縮,生命變得貧瘠與無趣,而且導致現代人精神空虛,產生孤寂感,容易變成精神上流離失所的“無家之人”,僅僅是“孤獨、苦悶、荒延、焦慮的存在代碼”。③王治河:《第二次啟蒙與生態美學》,載自《建設性后現代思想與生態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卷)》,2012年6月13日。人淪為利奧塔所言的“非人”,被物質生活裹挾著成為了金錢的奴隸,通過不斷的消費來尋求自我的滿足,喧囂過后還是一片虛無。
這些現實的問題早在百年之前就被過程哲學奠基者著名的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所洞察,他曾深刻抨擊工業文明對美與自然美的壓制。在這位建設性后現代哲學家眼中,對美的冷落、消解乃至打壓,是現代工業文明所犯下的“災難性的錯誤”。①Whitehead:Science and Modern World,The Free Press, 1967,p.204.今天的世界之所以懂得賞美的人成為稀缺資源,之所以充斥著大量的“美盲”,顯然跟這種對美的抑制不無關系。一個消解美、拒斥美的社會,是否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盧巴斯基看來,“美的缺席”意味著我們的整個系統“出了問題”。②Sandra Lubarsky:Beauty as the Orienting Principle of Life,International News Jan.31, 2019.
對美與自然美在現代社會工業文明中消解的原因探析,側重于從美學自身內部尋找原因,不是將其歸結為“賞美趣味的變化”,③Ronald Hepburn: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the Neglect of Natural Beauty in Allen Carlson and Arnold Berleant,The Aesthetics of Natural Environments. Broadview Press,2004,p.45.就是將其歸咎于“美學的窄化”。然而,不論是“賞美趣味的變化”抑或“美學的窄化”,都失之于從根底上解釋為什么在現代社會發生美和自然美遭到冷遇和被放逐的現象。回溯17世紀歐洲高揚理性的第一次啟蒙,建立在人類中心主義的基本立場與對自然的霸權主義態度,對傳統的虛無主義立場,對科學和理性的盲目崇拜以及支撐這一切的現代機械的哲學世界觀,才是導致美和自然美慘遭罷黜命運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按照著名生態女性主義哲學家莎倫·斯普瑞特耐克的分析,在已經嚴密設計的啟蒙主義大花園中,任何自然的東西都被“排擠到了不合潮流甚至粗俗的領地”。④[美]查倫·斯普瑞特奈克著:《真實之復興:極度現代的世界中的身體、自然和地方》,張妮妮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第184頁。世界已經被祛魅了。用詩人濟慈的控訴就是:一旦觸碰到那冰冷的哲學所有的嫵媚便消失得無影無蹤,⑤[美]查倫·斯普瑞特奈克著:《真實之復興:極度現代的世界中的身體、自然和地方》,張妮妮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第175頁。“美”自然也被看作是“樸素”和“土”的代名詞。⑥Hillman,James:The Practice of Beauty,in Uncontrollable Beauty: Toward a New Aesthetics,Bill Beckley and David Shapiro,eds. New York: Allworth Press,1998,p.262.與之相應的就是現代美學的“破產”。
第一次啟蒙的內在缺陷以及對美與自然美的抑制和罷黜,不只是對于緊隨現代化而來的賞美危機難咎其責,而且對現今日益凸顯的生態、社會、精神和信仰等危機都負有一定的責任。以生態危機為例,據聯合國環境署報告,每年1260萬人死于環境污染,全球80%的城市居民呼吸著污染的空氣,大氣污染每年導致約650萬人死亡,35億人傍污染的海水而居,全球50大垃圾堆威脅著6400萬人的性命。2018年10月8日在韓國仁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向全人類發出了“只剩12-22年,地球將陷入危機”的警告。⑦《聯合國宣布22年后人類“大限將至”,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有機會,2018年10月19日,http://www.yogeev.com/article/87983.html。按照德國慕尼黑大學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的分析,現代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社會風險和生態災難已無法再用傳統的社會觀點、制度、機制來解決,必須找到革命性的解決途徑。⑧王治河:《第二次啟蒙與生態美學》,載自《建設性后現代思想與生態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卷)》,2012年6月13日。
于是,面臨時代的挑戰,需要呼喚第二次啟蒙。這是一種不同于現代啟蒙的新啟蒙,是一種后現代啟蒙,在根蒂上這是一種生態啟蒙,一種賞美啟蒙,⑨筆者這里有意用“賞美”代替 “審美”,因為“審美”一詞多多少少折射了現代工業文明對美特別是自然美的抑制態度。因此標舉生態意識和賞美意識就成為第二次啟蒙的重要理論內容,也是構成它的兩個核心特征。
鑒于今日嚴峻的生態危機,現代人思想觀念中根深蒂固的人類中心論和對自然的帝國主義態度難辭其咎,第二次啟蒙旨在突破以人類為中心以及對自然霸權主義態度的思想。在人類中心理論看來,人處于高于自然的位置上,人能夠凌駕于自然之上,并且人能夠任意操控自然、無節制地向自然索取,隨心所欲地改造自然。人類認為自己具有這種“為自然立法”的能力與權力。
而從后現代的第二次啟蒙的視閾看,應該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世界觀,認識到人類只是我們所生存的地球這個整體的生態環境中的有機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宇宙大化流行過程的一部分。人與自然休戚相關,共生共榮。就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民胞物與”思想所彰顯的人與自然一體的生態觀念。或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著名過程哲學家郝大維說:“古典中國是真正意義上的后現代的。”①王治河:《第二次啟蒙與生態美學》,載自《建設性后現代思想與生態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卷)》,2012年6月13日。
第二次啟蒙所重視的生態意識觀念與傳統的生態觀不同,更加強調不是我們去保護大自然,而是大自然在保護我們。如果我們毀滅了自然,“我們也就毀滅了我們自己”。②Lynn Margulis:Gaia and Machines,in John B. Cobb.ed. Back to Darwin: a richer account of evolutio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2008,p. 175.大自然不僅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不僅滋養我們的肉體,而且“安頓、滋養”我們的精神,陶冶我們的情操,③樊美筠:《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8頁。所以我們不僅要保護她,而且要愛戴她、敬畏她。因此,賞美感激的出現應成為后現代生態觀念的必要內涵,成為生態美學發展的重要理論構成與實踐導向。事實上,從美學視域觀之,中國傳統美學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美學傳統。從道家美學到儒家美學,從中國古代的藝術理論到中國傳統的美學實踐,無不體現著這樣一種與大自然親和的賞美取向。在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中,無論是古代哲人對世界之美的玄思,還是文人墨客的藝術創造,都深深飽含了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的“生態意識”。這種對自然的愛戴與敬畏之情在美學上的具體表征就是:“自然”成為中國傳統美學的最基本的原則,也是最高的原則。在古人心中,鑒賞對象的賞美價值,并不完全取決于鑒賞主體,而是更加關乎于超越人類范圍之上的更為宏達的自然境界,自然不僅賦予天地萬物以蓬勃的生命力,而且也使我們人類生機勃勃,使藝術家充盈著創生的活力,并因此令他們的藝術作品擁有永恒的生命力。④王治河:《第二次啟蒙與生態美學》,載自《建設性后現代思想與生態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卷)》,2012年6月13日。
由此,從中國傳統美學對自然的歌頌與敬畏的意義之上而言,將其稱為“生態美學”亦有一定的道理。“欣賞”一詞的英文是“appreciation”,這個詞在英文中有兩層涵義:一是指“欣賞”,二是指“感激”。美學中的“aesthetic appreciation”概念,長期以來一直被人們譯做“審美鑒賞或審美欣賞”。而其“賞美感激”的內涵一直受到遮蔽。這或許與第一次啟蒙的人類中心論和主客對立的二元論的影響有關。⑤王治河:《第二次啟蒙與生態美學》,載自《建設性后現代思想與生態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卷)》,2012年6月13日。而作為美的啟蒙的第二次啟蒙,則要高揚人對大自然和大自然之美的“感激之情”,強調人對大自然的“虧欠之意”。在法國著名后現代哲學家列維納斯看來,這是一種“永遠無法還清的虧欠”。⑥Emmanuel Levinas & Nidra Poller:Humanism of the Other,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3, p. 69.大自然不僅賜予我們肉身,為我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資糧,而且用她豐富多樣的美滋養著我們的靈魂,陶冶著我們的情操,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我們生命的豐厚來自我們賞美的感受。
此外,“對培養我們的高尚情懷,對于我們健康人格的形成,大自然都具有一種不可替代的珍貴價值”。⑦樊美筠:《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72頁。自然美誘導著生命的自我轉化,使自然中的萬事萬物處于生成發展的過程之中,不斷地超越自我,走出小我,敞開胸懷迎接這個美好的世界。后現代生態美學家格外強調美的“滋養靈魂”的功能,認為美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回家的路,幫助我們喚起“靈魂的回歸”。這就是為什么在當代西方社會中“是心理學家而不是美學家率先引領了美的復興”。①Suzi Gablik:The Nature of Beauty in Contemporary Art,New Renaissance 8.1 (1998).因為其職業特性使他們敏銳地覺察到在“滋養心靈”方面,美所具有的重大價值。對此,我們怎么感激都不過分。在后現代生態美學家看來,去賞美就是去感激,去欣賞他者也就是去感恩他者,去欣賞自然就是去感恩自然。②王治河:《第二次啟蒙與生態美學》,載自《建設性后現代思想與生態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卷)》,2012年6月13日。
“面對今天的問題,我們需要新的智慧。”現代理性自身內在的急功近利、霸道專制以及缺乏長遠性、整體性的全局視野使其無力擔綱重建生態文明的重任。由于理性的霸道專制、各自為政,使其具有濃厚的排他主義傾向,這導致無法通過理性自身的完善來解決自身與感性對立的局面,也無力解決“理性與自身的戰爭 ”③Water F. Baber & Robert V. Bartlett:Deliberative Environmental Politic,the MIT Press,2005,p.19.問題。于是,更加需要一種兼容并包、向他者敞開的更具“合生”力量的賞美智慧的出場。
“賞美智慧”便是一種建基于有機性、整體性、聯系性之上的,追求真、善、美內在融貫和諧統一的整合性思維方式。④王治河:《中國的后現代化與第二次啟蒙》,《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年第2期。它是包容理性、情感、信仰于一體的融合式的智慧。在賞美智慧中,“不僅真善美、知情意各自找到了充分發展的天地,而且科學思維、理性思維、感性思維、宗教思維和藝術思維也得以相互補充,相互豐富”。⑤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啟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5頁。
與第一次啟蒙思想家標舉理性和真不同,在第二次啟蒙思想家那里,美是個核心概念,它是某種“比真更寬廣更基本”的概念。⑥Alfred North Whitehead: Adventures of Ideas, New York: Free Press, 1967, p.265.第二次啟蒙對美的推重,挑戰我們重估美的重要價值。因此它所推重的“賞美智慧”是以美為靈魂的。因為在過程哲學家看來,美是人類歷史的終極追求,宇宙的最終目的即是“產生美”。⑦Whitehead:Adventures of Ideas,New York: The MacMilian Company,1954,p.341.不論社會活動還是個體活動,只有當它以美為導向時,才是有價值的。用邁克丹尼爾教授的話說,美對我們的生活是如此至關重要,以至于“離開它我們無法生存”。⑧Jay McDaniel,Patricia Adams Farmer:Replanting Ourselves in Beauty Towar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cess Century Press,2015,p.1.
在懷特海看來,“沒有‘美’,‘真’則淪為平庸。有了‘美’,‘真’才顯得重要”。⑨懷特海:《觀念的歷險》,周邦憲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4頁。所謂“美”在懷特海那里,就是“和諧”,在他看來,“完善的美可以定義為完善的和諧”。⑩懷特海:《觀念的歷險》,周邦憲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97頁。這種“和諧”強調個體的同時亦重視整體的重要性,在個體與整體共榮并茂的關系之中構建了完善的和諧。它并非建基于對個體性的抑制之上的和諧而是一種開放式的“廣大和諧”,在其中,個體既擁有自身的美,與此同時又對整體的美做出貢獻,“構成整體的美”。?懷特海:《觀念的歷險》,周邦憲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0頁。
賞美智慧通過內涵的廣大之和諧的思想超越囿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的實體思維,超越建立在排斥感性、情感、價值和美基礎上的現代理性思維,“道的本質就在于對立面的綜合”。?George Rowley: Principles of Chinese Painting,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7,p.74.從這樣一種和睦的、包容性的視閾出發,“感性、情感、價值和美不再被看作是理性的敵人,而是合作的伙伴。它們彼此相互聯系,彼此依賴,相互補充,相互滋養,相互豐富,構成一種內在的和諧”。①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啟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7頁。
在賞美智慧那里,情占據至關重要的位置。懷特海強調,智慧不僅要求思想的寬度、深度和精確,而且要求有一個情感的維度。在他看來,“如果智力的優秀中沒有充滿著對他者的感情,尊敬的態度、同情和慈悲,那智慧是不可能獲得的,文明也是不可取得的”。②A.H. Johnson:Whitehead’s Philosophy of Civilization,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1962, p.18-19.因此之故,情被懷特海看做“人的成長和社會發展的核心”。③Joseph Grange:John Dewey ,Confucius and Global Philosoph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2004, p. 81.在這樣一種賞美智慧的觀照下,自然得以復魅,亦即復美,世界得以還原它本來多姿多彩的風姿。
賞美智慧教導我們自然也有自己的價值、自己的尊嚴和自己的美。我們應該學會尊重她、欣賞她、感激她。“她的存在并非只是為了供我們使用,她有自身獨特的價值”,④小約翰·柯布:《從懷特海過程哲學角度審視現代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年第2期。自身擁有璀璨的美。對她,我們應心存敬畏,心存感恩。
毫無疑問,要挑戰西式竭澤而漁式的現行發展模式和思維模式,建設一種旨在追求人與自然共同福祉的生態文明,進行這種賞美啟蒙,呼喚和培育這樣一種高遠的后現代的賞美智慧,無疑是十分亟需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在第二次啟蒙思想家看來,美應該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元素,是生態文明所追求的目的,它應構成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和組織原則”。⑤John Cobb:Putting Philosophy to Work:Towar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rocess Century Press,2018,p.93.
賞美啟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超越工業文明,走向一種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抵抗現代消費主義,捍衛精神的尊嚴,而且對于克服對農民和農村的歧視,最終在現實層面消解當代中國的城鄉對立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現實意義。
以機械世界觀和人類中心主義為理論基礎的,以極度崇尚器物為特征的現代工業文明和西式現代化在給人類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物質豐饒的同時,對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美麗星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三四百年間所發生的環境問題在我國集中在40年內發生了,以片面追求GDP為標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為特征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使我們付出了沉重的環境與資源代價。“問題的嚴重性已經達到觸目驚心的程度。”⑥曾繁仁:《論我國新時期生態美學的產生與發展》,《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 期。站在建設性后現代的視閾看,對GDP的盲目追求其實也是以社會共同體的毀滅、閑暇時間的犧牲、“休閑,賞美和精神價值的喪失”為代價的。⑦[美] 小約翰 B·科布:《走向一個可持續的社會》,載自王治河等:《全球化與后現代性》,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38頁。
為了地球的生存,為了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中國政府果斷地將建設“生態文明”上升到國家意志的高度,將“建設美麗中國”確定為中國人民“心向往之的奮斗目標”。而要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就需要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7頁。這就需要賞美啟蒙。將美的概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教育等諸多方面與發展全程,真正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而努力把華夏大地建設一個天藍、水清、山綠、地凈、人美的美麗中國。
生態文明視域下的中國式的綠色GDP和幸福指數應高度重視人們的賞美感受。因為生命的豐厚來自賞美的感受。沒有賞美力,生活就會剝露出最平庸粗俗的一面。而美則能滋養人的身心,煥發起人們對生活的激情,對美好的向往。這無疑是“幸福”的應有之義。
當今世界的道德危機、信仰危機和價值失衡在相當大程度上與美及自然美的缺席不無關系。由此,導致人類變成“無根的浮萍”,將某種世俗的事物作為信仰,在浮躁的社會中沉淪,就像消費主義中時而瘋狂時而空虛的“無家之人”。
現代消費主義,也稱“美式消費主義”,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它與資本主義大規模工業生產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美國經濟學家維克托·勒博(Victor Lebow)早在1955年就說過:“我們巨大而多產的經濟要求我們將消費作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將購買和使用商品變為我們的習慣,我們需要在消費中尋找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我們需要以一種持續增長的速度消費、燃燒、損耗、替換和丟棄各種物質。”①Victor Lebow:Price Competition in 1955,The Journal of Retailing,Spring 1955,p. 7.在這種美式現代生產方式和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主導下,世界的資源被加速地被消耗著。
隨著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水準在整體上獲得提升,消費已成為不少中國人自我表達與自我認同的主要途徑。“消費狂”和“購物癖”的大規模產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消費主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主宰”。②郭松民:《不做消費主義文化面前的“阿斗”》,《燕趙都市報》,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412/14/142884.shtml。面對消費主義的橫行,賞美啟蒙在捍衛精神的尊嚴方面無疑起著某種砥柱中流的作用。它呼喚價值的回歸、文化的覺醒,特別是賞美意識的覺醒。
在第二次啟蒙思想家看來,消費主義不僅是反生態的、反精神和不義的,而且也是不人道的。因為它將消費界定為人的本質性的屬性,把豐富的人化簡為“純粹的肉體”,等同于消費的機器,令人墮落為“膚淺的存在”,從而“忽視了人的深度的精神需求”,③Jay Byrd McDaniel:Living from the Center: Spirituality in an Age of Consumerism. St. Louis: Chalice Press,2000,p.146.這包括對他者的關愛、對美德的向往、對美的熱望、對智慧的探尋、對慈悲情懷的心儀以及對自由的追求。往輕了說這是“人的異化”,往重了說其實這是對人的否定,是極為不人道的。因此,應該予以堅決的抵制,從而捍衛精神的尊嚴,重新燃起人們對“存在的激情”。④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Free Press,1978,p. 351.
工業文明下人類提高了生活的質量,獲得了更多的物質與財富,然而一切的所得都是建基于對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地球的自然生態無情的傷害為代價。在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商品利益最大化的現代農耕生產方式的誘使下,破壞了鄉村、自然的美,使其成為人類予取予求的原材料產地。“它不過是為人類的社會生產提供原料,其價值就是原料在市場中的價格。例如,森林的價值就是它作為死木頭在市場中出售的價格,而它的生態價值、物種價值、觀賞和美學等價值則統統消失了。”⑤孫家駒:《在效法自然中取得與自然的和諧——對農業的一種反思》,《科技文萃》2005年第10期。這種思想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今天仍然有不少人認為“美不能當飯吃”,植樹不能代替致富,“栽樹見效慢、不如做生意賺錢快”。⑥《讓新農村美起來中國》,農業網, 2007年7月19日,http://www.zgny.com.cn/ConsHtml/6/1/1/117123.html。
正是這種粗鄙的極端功利主義致使現代人錯過很多美好,生命變得貧瘠與無趣,從而導致靈性的匱乏和精神的空虛,除了金錢以外一無所有,淪為“精神乞丐”。在建設性后現代思想家看來,現代人的這種“貧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失去了與自然進行原始接觸的能力”,也就是人的賞美能力。而賞美能力其實是人的一筆極為寶貴的財富。
于是,諸多后現代思想家、哲學家、美學家呼吁現代人走出理性的精神牢籠,走向自然的山川大地,向崇高的自然敞開同時亦是重回自然的歸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論斷中無疑包含著對綠水青山的賞美價值的認同。大自然中“綠水青山”所顯現的美在召喚著更多的人敞開心扉,去欣賞自然的美,去感激自然對生命的給予。“大自然和農村的賞心悅目的景色,的確可以舒緩我們的困頓,燃起我們生活的激情,激發我們的道德感。”①Allen Carlson:Nature, Aesthetic Judgment and Objectivity,See Marcia Muelder Eaton,The Beauty That Requires Health, in Nature Aesthetics and Environmentalism. eds, Allen Carlson and Sheila Lintot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 p.339.這也部分地解釋了為什么現代城里人這么愿意往鄉村跑,著迷鄉村游與農家樂的緣故。
從第二次啟蒙的視角看,一個生機勃勃的健康的鄉村社區應該包括美,繁榮的社區生活自然也應該包括人們的賞美生活。因此,我們應該建立賞美欣賞型的鄉村。因為一種賞美欣賞型農村的建立不僅可以極大提高農村人的自豪感,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使他們發自內心地愿意在鄉村大地上安居樂業,而且這樣一個賞美欣賞型的鄉村也將會成為城市人的賞美教育基地。因為“鄉土生活”,用愛默生的話說,包含著“無限的智慧”。②赫伯特·里德、貝茜·泰勒:《約翰·杜威關于公眾智慧以及公民環境主義基礎的賞美生態學》,載自李慶本編:《國外生態美學讀本》,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年,第123頁。在散文作家葦岸眼里,麥子是土地上“最優美、最典雅、最令人動情的莊稼”。人們可以在厚實而優美的鄉村大地上,尋回自己的歸屬感,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③王治河:《第二次啟蒙呼喚一種有根的后現代鄉村文明》,《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這樣一來的話,城鄉之間的界限也將變得不再那么清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進,彼此成全。這也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作為一種肯定而不是宰制生命的文明,生態文明對于中國來講是要走一條不同于西方工業文明的新文明之路。這不僅是一種“低能耗、低污染、幸福度高的新文明模式”,④張孝德、張樺:《生態文明:劃時代的新選擇》,《今日中國》2017年7月4日。而且是一場新的美的革命。所追求的是一種多彩生命的交響樂,一個人倫敦睦的和諧世界,一個“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瑰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