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艷秋
(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 重慶 400030)
護理信息系統包含護理工作中的許多環節,對責任制整體護理廣泛地應用于精神科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以互聯網絡、數據庫技術為基礎,將臨床護理工作進行數據處理及運用我們稱之為護理信息化。本文闡述了信息化建設對現代精神科護理成長的影響,對國內目前精神科護理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及現況進行剖析,并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筆者希望未來精神科護理信息化建設更加規范,結構更加合理,從而解放護理人員工作的高負荷,提高工作效率。
使用護理信息管理系統實時了解全院動態信息,掌握動態實時情況,為決策的科學性提供數據依據。例如,護理信息化在護理管理系統中包含病案管理、護理安全質量控制、護理電子病歷、醫囑信息化等復雜繁瑣的工作,使用該系統來完成工作,可以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隨著“以病人為中心”護理理念的傳播,科學推進護理信息化,對提升護理服務質量、提高病人滿意度有重要意義。護理信息系統包含護理工作中的許多環節,對責任制整體護理廣泛地應用于精神科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例如,信息化運用后,該系統可以準確、快捷地幫助護理工作者自動生成相應的護理文書,如護理記錄單、病人檢查單、跌倒、壓瘡評估單等,可推動無紙質化建設,減少工作耗費時間,將更多的時間還給病患,從而提升患者的滿意度。該系統中涵蓋工作規章制度,可以指引和提示護理工作,從而降低護理差錯的發生概率,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安全。
隨著信息化的建設,近年來發展較快,在精神科臨床護理中使用最廣泛的就是移動護士站,移動護士站主要是改變護士手寫處理醫囑的工作模式,但由于每家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步伐參差不齊,移動護士站的功能還沒有全部發揮出來,大多數移動護士站單一作為醫囑的錄入和記費窗口,這樣一來不但沒有提高勞動效率,反而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
所謂護理信息化標準,主要包括護理業務標準、術語標準、技術標準、文檔標準、數據交換標準等,是我國護理信息系統設計和實施中應該遵循的規范[4]。由于目前中國境內缺乏統一APP開發,嚴重影響護理信息標準的一體化進程,加之購買方思路的制約,致使大部分系統是根據各自醫療機構業務需求自行開發,層次也是參差不齊,反復建設、反復開發的現象嚴重。加之機構間信息資源的互享體制差,最終造成資源的浪費。如果不同醫療組織間信息資源不能兼容和互享,將會增加護理系統推倒重建的風險。
隨著信息化的進程,一些新的技術被推廣到臨床醫療工作中,如條形碼掃描技術、移動護理信息技術、智能語言辨別技術等。例如,移動護士工作站系統、護理電子歷系統等,將它們應用到醫療中,能有效提高護理文書的質量,提高護理記錄的規范。新型的護理信息系統,把觸屏技術同語音辨別技術及移動護理設備三者有機相結合,推動移動護理信息系統的便捷化發展。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將進一步減小地域間的醫療水平差距,可促進精神科護理資源的優化配置。
將該技術融合到醫療護理工作中,形成有關的專家系統,將提升社會和經濟的雙重效益。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劇,導致就醫人群數量上升,而護理人員缺口較大。把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到醫療工作中,更能滿足社會大眾對高品質醫療服務的需求。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對護理模式的改變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1][2]。將人工智能技術與醫療設備,移動計算機和傳感器技術等最新技術相結合,有可能創造和提供更好的慢性疾病護理服務[3]。人工智能技術也能推動智能病房的建設,借助該技術完成患者身份查對,能提高身份識別的精確度,降低臨床發藥、靜脈采血及其他操作識別,保正護理質量安全。
大數據這一概念,指出將傳統隨機分析法轉變為針對全部數據進行分析方法。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它改變了護理信息系統以前對數據交流和信息傳遞,簡單的交流模式,形成了基于大量數據的分析整合模式,進而得出與之有關信息反饋到系統中,使用者從系統讀取“大數據”的反饋信息,最后應用到一線工作中。隨著大數據平臺在該系統中的全面使用,患者的信息管理、醫囑處理、電子病歷管理、護理質量安全評價,化驗標本采集、藥物管理、人力物理資源管理等,形成統一有機體,實現數據從量變到質變。該系統不再是零碎信息的聚集體,而是擁有海量容量、高度精準、科學化的信息庫,合理使用它,可以達到對一線護理工作剖析、判斷、決策的智能化信息化的目的,從而極大保障護理安全質量,提高勞動工作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將網絡化、人工智能化及大數據融入精神護理信息化建設中,肯定會加速精神護理專業發展步伐,提高診療水平,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