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瑞
(安徽新華學院 安徽合肥 230088)
新世紀以來,漢語言文學逐漸呈現出“招生熱”的局面,具體來看,有兩點表現:報錄比上,多數院校報考人數高于錄取人數,第一志愿填報率較高及轉入學生人數較多。以安徽新華學院為例,2015—2019年間,該校漢語言文學計劃招生人數由35人增長到150人,被錄取考生第一志愿填報率多年穩定在100%,轉入該專業人數由2015年的11人上漲至2019年的80人。專業開設上,新開設漢語言文學的院校數量有所增長,通過檢索教育部2015—2019各年度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發現,近5年新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院校數分別是4、4、6、11、7,呈持續增長的態勢。
探析出現上述情況的成因,對漢語言文學及相關專業的發展、高校招生政策的確立、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等均有重要意義。
國民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中每一位個體對本國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與優良文化傳統的自覺承襲,樹立文化自信有助于激發國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動認知。在我國,國民文化自信的增強對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招生亦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首先,我國新一代國家領導人,特別是習近平主席在各類公開場合通過多種形式宣傳國學,引導民眾關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例如,會見哲學家湯一介先生,在《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莊子·知北游》中的“初生牛犢不怕虎”,權德輿《放歌行》中的“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等國學名句。
其次,“漢語國際化”的興起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得到進一步發掘。一方面,以“孔子學院”為代表的海外文化傳播機構在全球風靡,海外諸多國家掀起了學習漢語與探索漢文化的熱潮。另一方面,“漢語國際化”成為中外政治交流的一條新路徑,如多國元首用中文拜年等。這些現象使國民直觀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繼而轉化為高度的文化自信。
再次,我國通過教育改革引導國民提升文化自信。在我國的教育改革中,主要通過提升語文及相關學科的重要性來引導國民提升文化自信——無論是提高高考語文分數占比,還是提升語文教學深度,抑或是增開傳統文化課程,無不是我國教育研究者及教育主管部門在通過教育改革引導國民提升文化自信方面所進行的有益嘗試。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傳統學科之一,先前的教學模式與目標很難與當前形勢實現有效銜接,這一問題對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質量影響較大,針對該問題,相關院校進行了全方位的教學改革,從而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一方面,是應用性、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提出。設立該目標的主要目的在于實現教學與就業的有效對接。以安徽新華學院為例,該校漢語言文學教研室在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定位”中寫道:“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主要在中小學及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從事語文教學工作,也可在企事業單位及行政機關從事文秘、宣傳、編輯、創作等與漢語言文字運用相關的工作。本專業分兩個專業方向:語文教育、現代文秘。”通過這樣的設計,該校漢語言文學授課有了較強的針對性——除了開設漢語言文學常規課程,還安排了兩類方向課。此外,更增設了大學書法等實踐類課程,并穿插文學創作類賽事、現當代皖籍作家研究等綜合素質訓練項目,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盡早做好職業規劃,繼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與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另一方面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方案的實施。所謂“雙師型”,就是要求教師兼具扎實的理論知識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安徽新華學院漢語言文學教研室采用“專職教師培養”與“外聘應用型人才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從整體上構筑了本校漢語言文學“雙師型”教師隊伍?!皩B毥處熍囵B”,即鼓勵本校專職教師通過訪學、進修、結對幫扶等方式提高自身教學水平與應用水平?!巴馄笐眯腿瞬乓M”,即邀請在相關領域有建樹的人士來校執教或舉辦講座等,彌補專業課教師實踐經歷有限的潛在不足。通過上述路徑,該校漢語言文學教師隊伍從整體上具備了“雙師型”素質,為開展有效教學提供了保障。
漢語言文學素來有“萬金油”專業之稱,原因是該專業畢業生在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等各類型單位中均可勝任相關工作,有較廣泛的就業去向。
漢語言文學畢業生進入行政機關工作的主要途徑是報考公務員。依照國家公務員局官網[1]《2020年度招考簡章》所列招聘條件,可以發現,招聘與漢語言文學及相關專業對口的公務員崗位共有3243個,約占招聘崗位總數的1/4。
漢語言文學畢業生亦可進入事業單位就業。以公辦學校語文教師為例,上世紀,“師范生”是考取教師資格證的硬性條件之一,而進入21世紀后,非師范生亦可通過參加考試獲得教師資格證。
此外,漢語言文學畢業生還可前往企業工作,如擔任秘書、文案策劃編輯等。
總之,漢語言文學畢業生對口崗位多、社會需求廣等優勢為漢語言文學“招生熱”提供了良好契機。
基于上述原因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漢語言文學“招生熱”是國民文化自信增強、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及畢業生就業形勢良好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論。與此同時,依據當前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文化自信不斷提升的形勢,可以預估漢語言文學“招生熱”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仍將得以維持。
雖然上述形勢對促進漢語言文學發展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漢語言文學招生“過熱”亦會導致相關院校師資、實訓資源不足,教學質量受到影響及畢業生人數總量過大,就業競爭過于激烈等問題。因此,只有教育主管部門加強統籌規劃,招生院校合理設定招生規模、加強學科內涵建設,才可使漢語言文學“招生熱”得以良性發展。
本論文的完成獲得了安徽省教育廳、安徽新華學院及其下設的文化與新聞傳播學院等機構,以及本項目指導老師姚剛、王鵬,項目組成員曹玉梅、付媛媛、孔曉雨、張慶、鄭晴、周睿等人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