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亞敏
(北京市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北京 100176)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對語文教學作出指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讀是吸收、內化,寫是傾吐、外化。吸收的量與質,決定著傾吐的量與質。吸收得好,才能傾吐得好,即閱讀得其法,寫作能力才會隨之增長。在實現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相結合的實踐中,要立足于讀,著眼于寫,同時還要重視為更好地寫而有目的地讀。
一篇篇優美典范的小學語文課文就是一座座豐富深邃的文學寶庫。學生在閱讀優秀課文時,首先感受的是作品的內容,在充分朗讀、默讀后,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是基礎。它的遣詞造句、組段謀篇、主題思想、寫作特色乃至標點符號、修辭手法、故事情節、人物活動等,都給我們留下了可以借鑒、可供回味的地方。文中所暗含的寫作規律和技巧也會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是學生在今后的習作中可以借鑒的各種寫作方法。
寫作就是閱讀的活用過程,閱讀所得,只有在寫作過程中才能被真正消化和吸收。寫作可以對閱讀中學到的知識與方法進行歸納整理,進而慢慢形成自己的新認識和想法,從而加深對閱讀文本的理解,促進自身閱讀水平的提高。此時的寫,既有習作意義上的寫,也包括閱讀感悟式的寫。學會通過自己的體會或者感悟寫作,這樣可以彌補閱讀教學中說多寫少的情況,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在此過程中,教師還應帶領學生針對學習課文中的疑難問題,作進一步了解和研究,將課堂所學應用到閱讀實踐的活動中。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課《將相和》雖是閱讀策略單元課文,但是故事耐人尋味,流傳至今。我以問題導入:“作為一介文臣,藺相如是如何使廉頗信服的?”學生們帶著疑問,從三個故事中分析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揣摩他的內心世界,學生深入文本找依據。不知不覺,學生對故事內容理解了,更對人物品質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小學語文課文中,部分課文情節跨越較大,也有一些內容較為簡單,給學生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這就是課文“空白”。而為了使文章更加豐富,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填充“空白”,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想象力的發揮空間。閱讀時,教師可借助教材中的內容,適時地引導學生推測、構想,以習作的形式把這些“空白”補充出來。
研究文本中,我發現課文選材精妙,故事情節一波三折,但是省略了一些細節描寫,給我們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間,這就是“留白”。比如,省略號的妙用。在《秦兵馬俑》中描寫兵馬俑神態各異,面對靜態的兵馬俑,通過作者細致的觀察各個俑的動作、神態等,加上作者的想象,一個個兵馬俑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教學中,我抓住這一寫作手法和省略號留給我們的想象空間,課上我出示更多兵馬俑的圖片,讓孩子結合課文內容和歷史背景,展開合理想象,工整補白。孩子們是這樣補白的:有的揮舞胳膊,踢著雙腿,好像在為激烈的斗爭做著充分的準備;有的目光如炬,堅定無比,好像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在《女媧補天》的教學中,文章對女媧尋找五彩石的描寫一筆帶過,對此,我在課上提出疑問:同學們,女媧是如何發現五彩石的?適當的課堂提問,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小學生雖然社會閱歷少,思想還不成熟,但想象力豐富,這正是其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資源。有的學生寫道:就在這個時候,慈悲為懷的女媧降臨人間,她為了尋找補青天用的五彩石,不辭勞苦飛到了天之涯,再飛到海之角,終于找打了五塊五彩石。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修煉,五彩石總算煉成了,青天的缺口也補好了。從此,春回大地,天地間的一切生物也重獲了生機。在這樣的續寫訓練中,讓學生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想其所想,與其共同“呼吸”,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其創新意識。
仿寫是讀寫結合的另一種展現形式。仿寫,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在原文基礎上的深加工,而是在掌握原文寫作思路、文章主題和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寫出有個人特色的文章。從這個角度來看,仿寫是建立在深諳文章主旨,文章寫作順序及行文思路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傳遞同種情感、表現相同主題或采取相同寫作方法,而開展的寫作過程。另外,仿寫的關鍵在于,深入研究文章內容和結構,掌握文章的精髓,進而寫出有特色、出彩的文章。
在對整篇文章進行仿寫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章某一突出特點入手,進行仿寫,如寫作順序、材料選取、寫作方法和文章結構等,開展相關訓練,注重培養學生“寫”的能力。
例如,學習完游記文章《頤和園》后,學生掌握了游記重要的寫作順序——移步換景。學以致用,布置練筆任務:按照一定順序觀察、介紹自己的教室。孩子們這樣寫道:教室的西面是后黑板,后黑板上面寫著寄語,貼著同學們的心愿。小心愿們好像在說:“主人,你們一定要實現我啊!要不然,我就被你拋棄了?!苯淌业谋泵媸谴芭_,窗臺下面是書包柜,書包柜上面是一盆盆艷麗的花朵。花朵們爭奇斗艷,芬芳迷人,我一會兒跟你比比美,你一會兒跟我說說話。她們整齊地站成一排,好像在說:“小主人們,謝謝你們每天給我澆水,讓我們一天天長大!”教室的東面是黑板,每一節課上老師都會留下密密麻麻的知識。學生通過練筆學會了按一定順序觀察,為以后大作文描寫奠定了基礎。
詩歌《聽聽,秋的聲音》,可以讓學生模仿文本,仿寫兩三個小節的詩句。學生是這樣寫的:聽聽/秋的聲音/小蜜蜂扇動翅膀/“嗡嗡”/是和花朵告別的聲音。聽聽/秋的聲音/螞蟻搬運糧食/“嘿呦,嘿呦”/那是它們勞動的號角。多么完美的理解,多么動聽的語言。
改寫是二次加工和再創造的過程。我們進行的改寫主要是對原文在不改變主要內容的前提下改換表現形式。改寫可以改寫原文的敘述順序,可以把對話改成敘述,可以改寫人稱,還可以是古詩文改寫成白話文或將詩歌改寫成記敘文。老舍先生的《母雞》,描述了作者對母雞由討厭到尊敬的態度轉變。在研讀文本時,我發現同樣是寫這只母雞,因為作者的態度不同,所以課文前后褒貶詞語也大相徑庭。我抓住這一契機,設計如下教學設計:1.選擇課文第一自然段,轉換語言,表示作者喜歡母雞的叫聲。2.出示表示叫聲的詞語:嘹亮、激越、悠揚、抒情、唱歌。學生這樣寫道:母雞是個樂天派。聽吧,它由前院唱到后院,就像一位勤勞的歌唱家在練習曲目。它的歌聲美妙動聽,粗細各異,變化多端,時而細聲細氣,時而嘹亮,時而溫柔,時而激越,使人聽了神清氣爽。
馮驥才的《珍珠鳥》更是用散文化的語言寫出了“人愛鳥,鳥親近人”的感人之情,學生讀來,更是立刻喜歡上了那只調皮、可愛的小珍珠鳥。我抓住這種喜歡,讓學生從小珍珠鳥的角度來寫這個故事,哇,學生們興趣盎然,筆耕不輟。學生對“信賴,往往創造美好的境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知。
總之,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立足教學內容,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促使他們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升,促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教師也要致力于站在教育教學的最前沿,革新語文教學理念,創新語文教學方式,在提升學生語文水平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