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青
(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教學研究室 寧夏石嘴山 753400)
有幸聽了一節在全國教材研討會上的公開課,是四川省綿陽市某小學的一名年輕教師執教的語文二年級下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我是什么》。本課是一篇科普知識性的課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和與人的利弊關系。文中始終不點明“我”就是水,而是通過水的形態(雨、露、雪、霜)變化和與人類關系的描寫,讓讀者去猜,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課堂上教師以猜謎語引入教學,教師神采飛揚,學生興趣盎然,按照識字、理解內容的環節完整、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可是在研討評課環節,專家點評的三句話激起千層浪。這篇課文不應該編入教材,編入教材教師也不應該去教,即使教也不應該這樣教。一語道破了現如今教師就教材而教教材的問題。其實教材只是教師教學的憑借,只有傾心研讀教材,和作者、編者對話、共鳴,才能讓教學更精彩。
先來說說教材。在課改之下,各種版本的教材百花齊放,爭奇斗艷,但沒有一套教材能夠完美到沒有半點差錯,教材總是在使用中完善和發展的,對教材的辯證的批判也是永遠需要的。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以課文為例,學語言、用語言,用教材教語文。《2011年版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學習課文(閱讀教學)絕不是為了得到文本內容(如故事、情節、內容),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閱讀過程中,獲得言語的學習、運用與積累,以及聽說讀寫基本功的訓練。語文教師要緊緊把握這個基本點,用好課文這個例子。首先,教師要和編者相互默契,要形成合力,協同用力,車快如飛,只有把課文編寫的意圖吃透了,才能從兒童學習心理和語言學習的規律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從而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閱讀教學再不能停留在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上了。一句話,就是要把握語文學科性質的問題,教學生怎么朗讀、怎么用詞、怎么把話說清楚。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從認知到模仿,從實踐到遷移。一位教師在教學一年級《春天的色彩》一課時,沒有逐句講解,而是在學生初讀課文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課文里寫了哪幾種小鳥?他們在干什么?三種鳥認為春雨是什么顏色,請從文中找出,用“~”畫出來。引導學生讀、畫、說,教師趁勢引導:“在你眼中草地、桃花、油菜花是什么樣的?說說你們眼中春雨是什么顏色的?”意想不到的精彩出現了,學生紛紛發言,學生的語言豐富優美,充滿了童真、童趣,自然地采用了課文中的句式和表達方法,老師將學生的發言組合在一起就是另外一首寫春雨的小詩,老師及時鼓勵學生“看,這是你們剛剛寫的詩歌,比課文中的還美,你們真是小詩人”學生的興趣被激發。教師每教學一篇課文,都根據課文的寫作特點,巧妙安排學語言,運語言的環節,讓學生從模仿到積累語言從而形成自己的語言,學生從課文這個例子學到了怎么用詞,怎么表達,一年級的學生就如此了得,試想,如果長期這樣訓練下去,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習得謀篇布局,敘述描寫的方法,寫作也就成為水到渠成的事了。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活用教材,把握每篇課文的特色,針對不同年段訓練重點,設計展開教學,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設計教學,學習語言。例如,寫景文章語言美、表達美,教學的重點就應該放在品味語言用詞,感受、積累美的語言,并學習運用。寫人記事的文章重點放在描寫、敘述的方法上,作者是怎樣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生動地寫出事情的起因、經過、高潮、結果的,只有這樣依據文本不同特色展開教學,才是真正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語文教材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一段時期,我們過分強調“人文性”,對語文學科本質認識模糊,導致閱讀教學中一篇篇課文上成了“思想品德”課。如今,教師們對語文學科的本質有了深刻的認識,但有些教師在兩者如何相融,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感到困惑。其實,新課標明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也就是說,我們所學的課文首先是健康的,積極的,向上的,從善的,這是每篇選文的特點。現行的語文版教材也是以思想主題編排的,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它的真面目。把握工具性本位特點,就是語言文字,就是學語言、用語言。許多教師引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很到位,而忽略了用詞造句的準確、生動,句、段之間的承接連貫,以及篇章結構的安排,表達方法的運用。
教學中,在語言文字的運用與訓練中就要將“人文性”這一特點,自然地融入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讀文訓練中自然習得,而不是割裂開來,教師單獨講“思想性”,尤其是許多閱讀教學課堂在總結時,總是會讓學生“學習了XXX課,你想對XX說什么?”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情。美其名曰是“拓展延伸”或“感情升華”,其實,課課這樣的模式,不但令學生失去興趣,而且讓“人文性”顯得呆板形式化。許多文本思想性很強,關鍵看老師如何處理。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失去的一天》中結束做總結時提了這樣的問題:學習了這課有怎樣的啟示?說一說學了這篇課文的感受?(或你想對主人公說什么?)結果可想而知,許多學生都是很敬佩主人公,向主人公學習之類的套話、根本不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其實我們許多語文教師在一節課結束做總結時課課都是這樣的模式,造成學生沒有新鮮感,形成了固定模式的套話、假話。我們不妨抓住文本的語言特色、寫法特點、構段方式等讓學生練習說一說,寫一寫,達到遷移、訓練的目的,從而更好地運用語言文字,在學習、運用語言文字中學生自然受到思想教育,讓人文性融入字里行間,達到語文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教師只有用心鉆研教材,慧心解讀教材,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才能演繹出課堂教學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