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琴
歷史地圖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是能否很好地應用,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及學生自身的全方面發展。運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時間與空間觀念,增強學生的空間方向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中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的特殊性在于歷史由時間、空間和人物組成,教師在教學時單純講授書本上的知識點是遠遠不夠的。運用歷史地圖輔助教學,能讓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結合時間軸與人物對歷史事件進行記憶,可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看圖意識,從而方便學生的學習。識圖能力的提高,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好歷史與社會這門科目,更會對學生學習地理產生很大的幫助。教師在指出地圖上的某一地點之后,學生可以很快地反應過來當地的地理位置及相應的歷史事件,逐漸地會對中國地形越來越熟悉,可幫助學生學好歷史知識,還能打好地理學習的基礎。運用歷史地圖教學將歷史與社會和地理這兩門科目相互貫通,并將其他文科科目結合起來學習,可以避免學生偏科,能讓學生做到各門科目均衡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講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章節時,首先應介紹書上的知識點,為學生講授我國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區的文化特色、風土人情、歷史事件、發展過程等相關知識點,運用歷史地圖教學時,應讓學生學會在地圖上辨別以上地區的具體地理位置,并結合書上的知識點向學生介紹當地的地貌特征、氣候特點等相應的地理知識,幫助學生增加地理知識,將歷史和地理兩科結合起來學習,文科之間相互融會貫通,促進學生各門學科均衡發展。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教師教學的一大目標。學生不管學習成績好壞,都必須從思想上端正,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懷有一顆愛國的心。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為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理論條件,作為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歷史地圖能直觀展示我國的領土疆域,教師根據地圖講述我國近代史,可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
例如,講解“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這一章節時,應向學生講解晚清時期中國近代屈辱史,清政府向列強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要求學生記住《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內容和影響,并向學生講述三元里抗英等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的典例,告誡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道理。同時,教師應運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將“晚清時局圖”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比清政府割地前后中國的疆域面積,并發表自己的感想,從而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科目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至關重要,這也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在利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時,應該讓學生根據歷史地圖獨立思考,通過看圖指出相應的史實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學會利用歷史地圖自行探究歷史事件、解決歷史問題,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的全方面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歷史地圖在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科目的教學中有重要作用,廣大教師應學會利用歷史地圖輔助教學,利用歷史地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鍛煉學生的識圖能力,將歷史與地理兩門科目融會貫通,促進學生各門課程成績均衡發展,正確運用地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學會利用地圖解決歷史問題,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